当前位置:广西政协网首页 > 议政建言 > 理论研究 > 正文

别让数字站着发呆

2022-05-23 09:10:00 作者:王西冀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调查研究方法论》
【字体:

□ 王西冀
 
  写调研报告使用数字,无非是为了准确可信、务实精当、文字简洁, 起到一数抵千字的作用。但数字就是数字,就大多数人而言,是有数字恐惧症的,总怕和数字打交道,总是对数字敬而远之,总认为数字是枯燥的。如何不让数字站着发呆,动起来美出来呢?无非三点。
 
  以数说事
 
  很多调研报告似乎也不断提到数量、数值、数据,却基本是“一大批”“一系列”“一阶段”“大约”“大多”“大致”,甚至不少以经济为主题的报告,也只是用简单的几个总数,使人感觉不出“数字的魅力”“数字的力量”。
 
  还有一种情况,作者以为有了足够的数据,数据就可以自己说话,数字使用“巨量化”“模糊化”“碎片化”,没有逻辑性、精准性、可读性。
 
  实际生活中,事不离数,数能代表事。数据是有社会性、依附性的,不是单独存在的东西。在分析事物时,既要深入数量层面,立足数量基础提升对事物和问题本质的认识,把数的“据”说清楚,把来源出处、指向边界、内涵标识、方式手段都点出来,把数字之中的价值挖掘出来,从而让人感受出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数量与事物发展的关系,使数据成为词语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字和数据珠联璧合,相互辉映,从而让数据“动”起来,达到一数抵万字的目的。
 
  要把与读者最关注、最亲近的数字找出来,要用标志性数字来加深印象。要把数字通俗易懂地分析整理,适当加以解释、点评和归纳。要把数字之后的故事挖掘出来,让人见数见事又见人。
 
  借数论理
 
  调研报告中,分析和说理的分量不会少,是引经据典还是逻辑推论?是用故事生动还是用数据可靠?一打文字比不过三个数字有力量。理论并非空洞的叙述和无力的逻辑演绎,而是融事实、数字、过程和 论证在一起的。调研报告的说理是在调研情况基础上的条分缕析,是一种理性总结和思考升华。适当地在说理中穿插数据,增强说理的明晰度、精确率、真实感,就能增加理的可信性、可靠性、可用性。
 
  数据越多、越细、越准,说明对事物的认识越深入、越深刻、越真实。当然,在数字使用时,要特别地注重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既能用之适当,又能表情达意,不能一味堆砌。
 
  阐述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稳中有进、稳步提升,用多少文字来描述,都比不过把发展状况如总体规模、内部结构和质量比率的数字摆出来,分析增减变化,说明成本收益,讲清质变飞跃,使人一看就明了,一比就信服,一想就清楚。多用事例、数据来佐证,就能增强调研报告的说服力和逻辑性。
 
  据数献策
 
  提出对策建议是调研报告的写作目的。很多报告在写建议对策时离开了情况、事实和数字,只是干巴巴地写一些文字,既没有阅读吸引力,又没有可信说服力。
 
  好的建议对策都是有根有据的,在提出对策时,既要回应前叙情况,又要拿出前叙中没有详细论及的细节和数据,以撑托起建议对策的可行性。特别是在决策有争议时,拿出数字来说明是最有力的,数字既可以表明情况很糟,也可以展示状况很好。
 
  有比较才有鉴别,最好最有力的比较是数据对比。
 
  对比数据要讲条件、讲限域、讲事物,不管是定比、环比、单比还是组合对比、横向对比、纵式对比,都会牵带出依存条件、发生时段、特定区域和行业单位,都会看出差异性、特殊性,从而丰富说理的方式。有对比的数字就有冲击力、有说服力,引人注目,扣人心弦,使人认同。数字甚至可以成为平衡矛盾、解决歧见的手段。有经验的决策者总是要求把数据摆出来,因为任何一个统计数字都是一种判断标志。
 
  作为献策依据的数据,不能简单使用,而是要把数字最大的亮点、价值、特征揭示出来,分清数字与对策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要跳出数据看数据,看到不同角度下的变化,看到不同时段、区域下的共性,从而更好地说明决策、支撑决策。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秘书长、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党组书记,广西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