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 桂文英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灌阳县举全县之力,以脱贫攻坚统领全县经济发展,2019年全县2230户7627人脱贫,21个贫困村出列,实现了整县脱贫摘帽,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0.78%,群众认可度达90%以上。结合灌阳实际,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夯实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阶段,乡村振兴正全面推进,两者进入叠加交汇期。做好二者的有机衔接,要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理念衔接,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全面激发内生动力。将对象、资金、项目、措施、成效“五个精准”基本原则和理念贯穿始终。二是坚持规划衔接,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奠定坚实基础。科学编制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合理确定目标任务,以规划引领资金投入,统筹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布局、发展方向等。三是坚持政策衔接,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认真梳理现有脱贫攻坚政策,根据实际情况分类提出需要取消、接续、完善或强化的调整意见,促进临时性、特惠性脱贫攻坚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乡村振兴政策转变。四是坚持投入衔接,为乡村振兴提供资金保障。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坚持脱贫攻坚中形成的财政优先保障、社会积极参与、金融重点倾斜的多元投入格局,总结完善经验,健全“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资金统筹整合使用长效机制,保持政策连续性,确保乡村振兴投入力度不减、总量增加。五是坚持队伍衔接,工作力量不减。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不能断,做好队伍的衔接,保证工作力量不减少尤显重要。
二、做强做优田园综合体,规划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田园综合体是在统筹城乡发展格局下,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采取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治理和发展模式,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灌阳县目前正在打造的以新圩镇红色旅游和灌阳镇千家洞水果产业示范区、千家洞景区为核心的“红色记忆·梨李飘香”以及以黄关神农稻博园水稻产业示范区和油茶示范区为核心的“稻甲天下·茶香万家”两个田园综合体,将区域内的特色产业、田园风光、人文环境等深度开发融合,推动区域内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生活、乡村治理等方式的深刻变化,全面提升了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从而实现乡村振兴历史性转变。后续,应在打造好这两个田园综合体的基础上,通过强化产业基础、抓好规划设计、加大政策集成,在全县范围内打造新的涉及其他乡镇的田园综合体,通过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连面成片的方式逐步使田园综合体覆盖全县领域,使田园综合体成为灌阳乡村振兴的中心舞台。
三、以全域旅游为着力点,全面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近年来灌阳县大力推进全域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发展迅速,酒海井红军烈士纪念园、千家洞景区、唐景崧故居、文市莲溪庐、洞井太子山旅游景区、春润生态旅游景区等已成为灌阳的旅游名片,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贫困户脱贫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加快发展全域旅游,不仅有利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而且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此,建议从几个方面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要盘活旅游资源,使旅游资源得以优化开发和发挥整体效益,要创建好旅游运营融资平台,促进旅游产业的提质升级、快速发展。
二是优化服务功能。通过完善乡村交通枢纽网,积极改善停车场、交通站点等配套设施,打破景区景点的交通瓶颈。同时,推进乡村生活设施的完善,建设一批乡村特色农家乐和特色民宿、特色街区。还要完善信息网络设施,运用“互联网+”的模式,建立网络宣传平台,满足游客对景区精细服务的需求,线上线下融合,全面提升乡村景区服务水平。
三是凸显地域特色。当前大众对个性化、特色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更要挖掘乡村的特色和优势,避免旅游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因地制宜地挖掘特色,打造特色名片。以乡村特色文化和旅游相互结合、深度融合,为推进乡村振兴开辟新路。
四是激发参与创新精神。将全域旅游的发展与基层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结合起来,增进基层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力度,进一步激发其参与性与创新性,凝聚基层群众的力量和智慧。
总而言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巩固现有的农业农村发展优势,更要牢固树立创新理念,走出一条适合实际、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作者系灌阳县政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