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西政协网首页 > 议政建言 > 理论研究 > 正文

住房,中国人一生的心结

2019-11-25 09:25:00 作者:王西冀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体:

□王西冀

2019-11-25期07版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这一定位,不仅赢得了代表们热烈的掌声,更道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

 

  住房,是古往今来中国人始终牵挂在心的话题,常态而日新,憧憬而凝重,既影响国家经济,又事关政治与安全。

 

  对于居所,孔子认为“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孟子却提倡“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杜甫和刘禹锡两大文学家,对住房的描绘各有其异。杜甫一生都有挥之不去的住房情结:“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其境况实在值得同情。刘禹锡向往的却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一幅读书人都神往的情景。

 

  这些借着住房话题谈人生、谈追求、谈情趣、谈志向的振呼、哀吟、寄寓、感慨,揭示的是物质追求与精神享受两取的大境界,附会的是清高雅量和关切民生的大情怀。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部建筑史,也是人们世代追求住有所居的发展史。

 

  历史走进当代,话题并未转换。

 

  改革开放后,农村搞了责任制,农民“有了粮,先盖房”,即便小康了,也还是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路边一排,下店上宅”作为追求目标。

 

  城市中,居民们盼着离开筒子楼、通道铺和架子床的居住环境,住上价廉物美的好房子,因此引发的“造城运动”让人既欣喜又叹息。在地方政府、开发商、炒房团的挥舞下,房地产逐渐暴露出了本质属性:浮躁、急进、多动、贪滥。平地为湖、削山为台,“推平头”“摊大饼”,大花脸建筑、大杂烩小区、大克隆模式铺天盖地。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急功近利的规划调整、侵吞子孙的圈地围园……如大水漫灌一样地浸透城乡。

 

  房地产挟裹着经济发展与民生需求,如海潮般起伏,使不少人的心态在不断膨胀、翻滚、飘荡……

 

  一时间,朝野热议,业界震荡,影响之大,史无前例。人们发出了“这是谁之过”的呐喊,扪问“我们输在哪里”,检讨“当代人不该忘记的是什么”,反省“应该给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

 

  住房,无论怎么样变化,永远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之一。

 

  新时代的中国对此发出了铿锵的声音。党的十九大把“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作为改善民生的一大导向和执政要求,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这是时代之声,也是世纪之举;这是人民之福,也是中国之胜。

 

  古韵、乡愁、生态宜居、民族特色、安居乐业……回到了我们的生活。

 

  造型、色彩、质感、协调、均衡、亲和、意境……这些建筑元素与感觉,又聚合为时代的住房内涵。

 

  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给人民以希望、前途、安宁,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向世界和历史作出的庄重承诺!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秘书长、办公厅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