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西政协网首页 > 委员履职 > 委员风采 > 正文

自治区科协:以“六大招”破“五堵点” 激发广西科技工作者科研积极性创造性

2022-01-27 09:46:00  来源:广西政协
【字体:

□ 自治区科协
 
  为更好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我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广西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广西科改33条”),其中90%是激励政策。但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区科研人员科研激励政策落实存在“五大堵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层次人才流动支持政策不健全,人才流向企业困难。目前我区部分高校院所(40.14%)没有落实选派“科技专员”到企业服务。另外,自治区5类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由于个人所得税减免门槛高、各地标准不统一、没有制定出台离岗创业细则等因素,严重影响高层次人才向企业流动的积极性。
 
  二是科研院所优化整合不顺畅,去行政化改革进展缓慢。“广西科改33 条”提出“开展去行政化改革试点和推进事业单位性质科研院所优化整合”,但科研人员认为“开展取消单位行政级别改革进展顺利”、“进展一般”、“没有任何进展”和“不清楚”的占比分别为30.67%、25.67%、15.33%和28.33%。在评价目前我区事业性质科研院所优化整合的效果上,认为效果“显著”、“一般”和“不显著”的占比分别为30.67%、55.33%和14%,进展和效果均不太理想。
 
  三是科研人员激励机制难以突破“天花板”,导致高层次人才薪酬缺乏竞争力。近一半(46.33%)的科研院所未开展自主设置岗位结构比例试点,还有30.4%的科研院所未建立绩效工资总量调整机制,有34.56%的科研人员没有从承担或参与过的科技项目中获得过绩效支出报酬,有超过一半比例(53.79%)的科研人员绩效支出和相关奖酬金仍受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控高线限制,造成“天花板”效应。
 
  四是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权下放不彻底,高校院所落实效果不佳。从调查结果来看,认为放权“效果显著”的占比不到一半(40.56%),“效果一般”和“不显著”的占比分别为50.8%和8.64%。
 
  五是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措施落实不均衡,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满意度不高。“广西科改33 条”明确“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作为科技成果主要完成人或对科技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可获得现金、股权或出资比例奖励”,不同性质单位如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人员评价该措施落实效果显著的占比分别为56.68%、47.97%、40.78%和36.6%。由此可见,该措施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落实效果有待提升。
 
  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聚焦激励落实,进一步优化科研人员激励政策顶层设计
 
  加快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广西科技振兴的意见》,完善科研激励政策体系并加强落实落地。制定《推进自治区本级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优化整合工作方案》,持续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激发转制院所创新活力。
 
  二、聚焦放权赋能,进一步为科研人员科研创新松绑减负
 
  自治区财政厅、审计厅、科技厅等多部门联合出台科研项目监管实施细则,明确各领域、各环节审计检查标准,并加强计划协商、执行协同和信息结果互通互认。进一步细化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的管理监督办法,出台经费使用负面清单制。
 
  三、聚焦创新管理,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内生动力
 
  完善和落实“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试点科研经费“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建立专业、专职、专责的科技项目管理服务机制,保证政府“放得下”、科研机构“接得住”。减少科研项目实施周期内的各类评估、检查等活动,加强科研学风和科研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更好激发科研创新内生动力。
 
  四、聚焦成果产出,进一步激活科研人员创新潜能
 
  创新基础研究组织机制和模式,建立基础研究项目顶尖专家顾问制,鼓励开展自然科学及其交叉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建立健全“合同科研”等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高校院所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技术研发。对“双一流”高校和国际知名科研机构来桂设立实体化科研机构的,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
 
  五、聚焦优化环境,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容错机制
 
  允许科技项目有一定的失败率,对符合程序规定、已履行科研职责,但因不可抗力或科研不确定性未能实现预期研究目标的单位和负责人,免除相关责任。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予以褒奖宣扬,对取得突出业绩的管理干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营造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的良好创新生态。
 
  六、聚焦人才短板,进一步深化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坚持特事特办、“一人一策”,培养引进战略科学家。组织实施专项培养支持计划,打造大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优秀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制度,加大各类人才项目、科技项目向青年科技人才倾斜支持力度,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支持高校建立现代产业学院、行业特色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着力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
 

短信服务

委员履职

委员提案

提案承办

社情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