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西政协网首页 > 委员履职 > 委员风采 > 正文

曹垂龙:推动广西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助推康寿广西建设

2022-01-27 09:42:00  来源:广西政协
【字体:

□ 曹垂龙 
 
  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为此广西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融合也在“十三五”时期以来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组织融合更健全、设施融合更完善、活动融合更多元等成效。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去哪健身、谁来健身、何时健身、如何健身等问题,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难以更深度融合。
 
  一是法规规划的前瞻性和操作性不强。全民健身规划编制工作整体滞后,纳入政府“多规合一”不到位。全民健身联席会议制度等协调机构不够健全,未能充分统筹各级各部门形成合力。相关鼓励引导政策不够具体,如对解决办公室人员亚健康问题的工间操(国家卫生城市规定指标)还没有制度化等。
 
  二是公共供给的便民性和针对性不足。现有公共健身设施大多分散在单位、学校内,面向公众开放少。公共体育场所的利用率和维护水平有待提升,一些公共体育场所惠民公益性不明显。新建设施多注重场馆建设,而且多远离市中心,便民性和普惠性不够。在农村大量布局的健身器材形同虚设,而对于更具普惠性的在市中心群众家门口的健身步道和健身器材布局又重视不够,尤其是健身器材过于注重花样,而传统力量型简便的单杠双杠却很难见到,缺乏针对性和因地制宜。“体医融合”服务专业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也偏低。
 
  三是群众健身的认知度和科学性不高。公众对科学运动健身和疾病预防治疗两者融合的理念认识仍停留在概念层面,通过健身防治疾病缺乏科学性指导,存在“医不懂体、体不懂医”的短板。
 
  为此,建议:
 
  进一步突出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补短板、重普惠、促融入、强培训,切实解决去哪健身、谁来健身、何时健身、如何健身等问题,从根本上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助推康寿广西建设。
 
  一、补齐设施短板,解决去哪健身的问题
 
  (一)设施建设更便捷化。实现体育设施便捷化并非一定要大拆大建,可与新建、改建有机结合,在群众身边挖掘空间统筹增设一些小型、灵活、多样的体育设施,如“口袋公园”等,提升人们健身锻炼的便利性。
 
  (二)设施改造更便民化。围绕生活体育化、体育生活化目标,充分考虑社情民意,针对群众开展基础好、欢迎程度高的健身项目,逐步改造提升现有设施。例如,可借鉴上海市在闵行区安装新型智慧广场舞系统的经验,在户外公共场地布设广场舞设备接入系统,为全民健身提供智慧体育装备等。
 
  (三)设施投入更社会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设施投入社会化。如可积极采用PPP模式拓宽融资渠道,改善体育公共产品过度依赖政府供给的状况等。
 
  二、注重普惠优先,解决谁来健身的问题
 
  (一)坚持普惠优先原则。如在规划布局和建设健身场馆设施时,坚持惠众先建原则。建设和布局顺序可考虑先建群众家门口的口袋公园(布局健身器材)、健身步道、城中公园、近郊公园,然后再考虑建设中大型体育健身场馆、远郊公园等。在布局健身器材时先城镇后乡村,在乡村先学校后村屯,先简便花钱少的单杠双杠然后再考虑花样等等。
 
  (二)适应智慧健身需求。可借鉴广东深圳大鹏新区的经验利用老旧健身场地升级换代契机,主动适应智能化等科技应用趋势,将传统健身设施改造,融入健康功能的智慧体育设施,让群众更明明白白地健身,提升健身乐趣和热情。
 
  (三)强化运营管理水平。进一步研究出台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规范、商业开发指导意见等,提高公共体育场所的利用率,让公共体育场馆进一步回归公益属性。
 
  三、融入工作生活,解决何时健身的问题
 
  (一)强化单位组织作用。完善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示范单位创建工作机制,建议将建立广播体操和工(课)间操等健身制度纳入文明单位、社区创建评选标准。在各企事业单位和社区普及运动健康服务机制,完善健身设施供给,建好单位(社区)培训平台,建立社区体质监测站(点),加强科学健身指导。
 
  (二)注重科学统筹规划。加强体育小镇、体育公园、城乡绿道规划的科学性和通用性,将体育、康养、文化、生态、艺术等元素融为一体,打造更便捷更智能的运动健康服务基地。
 
  (三)破除资源共享障碍。建议首先在人口密集地区实行学校体育场馆和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双向开放,将学校开放区域与教学区隔离,科学安排开放时间,由财政补助学校开放场地维护费用,并统一购买场地设施公众责任保险等。
 
  四、加强培训引导,解决如何健身的问题
 
  (一)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搭建“全民健身大讲堂”等平台,推广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宣传普及运动处方、体医融合等新概念,积极探索个性化融合模式。
 
  (二)进一步提供差异化服务。充分结合城乡资源差异化布局全民健身设施,提供差异化服务,满足人们的差异健身需求。
 
  (三)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深入开展“体医融合”理论体系和教材编写研究,将运动康复和科学健身等内容纳入高等院校体育学类和医学类专业必修课程、纳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在职培训课程体系。按照事前防范与事后康复并重的运动医养融合理念,完善健康管理师、保健调理师等职业人员的培养和认定。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
 
  梧州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梧州市委主委

短信服务

委员履职

委员提案

提案承办

社情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