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国怀:关于破解大石山区招商引资难题的建议
□ 石国怀
近年来,我区大石山区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保增长、促投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主要抓手,依托地区资源禀赋,创新招商理念和方式,优化营商环境,引进了一大批企业和项目,为推动广西大石山区如期实现脱贫和产业加快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但是受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制约,我区大石山区招商引资难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一是受用地指标、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专业人才等要素制约,招商引资效果不理想;二是以农业项目招商为主,项目整体质量不高,产业链不健全,吸引力不强;三是部分地方招商惠企政策兑现机制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到位,影响项目落地建设;四是缺少与招商项目相配备的标准厂房等设施,不利于形成产业集中区。
为此,建议:
一、坚持因地制宜,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和招商引资规划
大石山区应立足本地实际,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情况,认真挖掘和巩固现有的优势产业,从优化结构和延长产业链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各有侧重地招商引资。建议自治区有关部门加强统筹,指导各地依托各自的优势资源、优势产业,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招商引资规划,明确产业招商引资的重点,避免出现同质化、无序竞争,推动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二、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构建更具韧性的产业链条
各地应立足地方实际,进一步建设完善水、电、路、排污环保等配套设施;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各类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强项目配套服务功能,更好地“筑巢引凤”。立足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链,提升产品价值链,构建稳定的供应链,形成科技支撑链;规划建设农产品仓储、配送中心、冷链物流、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等配套服务项目,为引进龙头企业和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打下基础、创好条件。
三、优化资源配置,破解项目用地难题
积极探索创新大石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加强各类土地整治复垦工作,对零散用地进行整合,对一些围而不建、多占少建的项目用地,坚决依法予以收回;通过鼓励企业兼并、新项目入驻、政府收储等方式盘活低效用地,做好“腾笼换鸟”文章;进一步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拓宽土地利用空间。自然资源、林业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项目建设用地涉及规划调整以及使用林地、自然保护地和涉林等重点难点问题,努力保障重大项目和重点建设区块用地。探索创新税收和产值分成机制,推行“飞地经济”模式,让大石山区县招商引资项目落户资源条件较好的县区,实现合作共赢。
四、健全政策兑现机制,全力兑现招商惠企政策
一是整合发改、自然资源、税务、财政、投资(招商)促进、农业农村、林业、商务、市场监督管理、人社等系统的各项惠企政策,建立政策兑现“一站式”服务平台,精简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材料,让企业咨询、申报和查询办理进度只上“一张网”、只进“一扇门”。二是各级财政强化资金统筹,将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重点破解一批历史遗留问题,确保已出台的惠企政策和合同承诺事项全部落实到位,提高企业的满意度。三是严把政策兑现审核关,规范兑现政策。
五、强化保障措施,全程跟踪服务
完善各项招商引资措施,优化投资软硬环境,推动“小招商”转变为招商前、中、后全程参与、引导、服务的“大招商”。继续推行市县领导联系重点招商项目制度,健全项目签约落地跟踪服务机制,加强对招商引资项目的全程跟踪服务,及时帮助解决项目落地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对一些发展潜力大、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主动靠前服务,强化协调联动,推动项目加快落地建设,真正做到“一站式、保姆式”服务。
六、多措并举,精准招商
立足本地关键主导产业,聚焦“延链、补链、强链”,优化一、二、三产业布局,全力抓招商、上项目、引资金。要对招商项目进行充分论证和精心包装,不断提升项目招商的可行性。通过招商小分队招商、展会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主动出击,着力引进一批适合石山地区发展的高新高端、名企名牌项目。积极探索园区合作模式和产业合作办法,吸引更多与石山地区主导产业相匹配的项目入驻。加强项目策划,扩大项目储备,形成“谋划一批、洽谈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良性发展格局。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
百色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