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广西区委:以系统思维开展金融创新 稳步推进乡村振兴
□ 致公党广西区委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区重点围绕现代种养业、乡村富民产业等多个领域,充分利用建设面向东盟金融开放门户的契机,开展涉农金融创新,取得积极成效:一是“实”金融基础“暖”创新环境,从信用基础建设和组织机构下沉开展创新;二是稳农民收入强振兴信心,从化解农业系统风险和增强抗灾能力打出“金融综合拳”;三是快农金效率急农户所急,提高金融服务信息手段,精准支持送达“金融活水”;四是引资本入农强发展能力,从农业资产证券化探索良性发展金融资源。但目前我区服务乡村振兴的金融创新仍缺乏足够的统筹,处于点亮面窄的状态,金融创新产品大多服务农产品产业链初级产品,精准性、可操作性仍需提高,金融链和产业链无法互连互融互强,金融资源使用低效,乡村振兴推进难度较大。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加大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建设,建立涉农金融相关技术数据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的统计制度。加强农村产业与区域金融各项资源的互联互通,营造更加友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与营商环境,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机构贷前、贷中、贷后的风险管理效能,实现信息共享,降低涉农金融创新的风险压力测试成本,打造涉农金融科技发展队伍,打牢金融创新基础。完善金融服务渠道,推动构建市—县—乡—村四级金融虚拟服务网络,将村级金融服务中心或“三农”工作服务室的农业农村需求转化为金融需求,精准开展金融支持。
二、努力实现自我完善,推进金融链产业链融合发展
立足返乡创业园区、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等乡村振兴平台载体,丰富金融组织和金融产品,开展金融创新,让金融渗入到农产品产业链中。由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农业农村厅、商务厅等进行指导,由自治区大型综合金融机构建立农业产融一体化数字平台,减少支农、服农的渠道建设成本,精准对接农资企业、生产制造企业、销售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借助农村金融链与产业链交汇融合形成的新商业生态体系,进一步降低涉农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
三、积极推动资本下乡,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充分发挥我区“绿色”发展农业优势,鼓励涉农主体采用专项融资、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创新支持农业资产、资源的证券化、资本化,特别是汇集“绿色”“乡村振兴”“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沿海”等极富广西特色的农业资源。鼓励采用资本市场手段重点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延伸、农业现代化、环境治理等相关项目,推动金融创新与积极服务“三农”、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绿色发展相匹配相融合,加快实现我区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加强人才培养,服务乡村振兴金融创新
引进和培养熟悉“三农”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缓解现有人才状况与乡村振兴发展目标的结构性矛盾。打造一批“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优秀团队”,面向广大农户普及金融知识,推动乡村振兴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