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伟东:筑牢“十四五”时期广西乡村振兴战略根基
发展农村中小企业集群
筑牢“十四五”时期广西乡村振兴战略根基
——洪伟东委员的发言
2020年4月,鹿心社书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指挥部调研并召开座谈会暨自治区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之后,“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而产业兴旺则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的基础。然而当前我区农业产业发展仍面临着以下不足,主要表现:
一是农产品产业链短,农业增效受制约。当前广西农产品深加工不足、产业链不长,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部分农产品加工短板突出。如2019年北海市合浦县豇豆种植面积达20万亩,年产量50万吨以上,产值达19.5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豇豆之乡”。然而目前全县竟没有一家合格的“酸豆角”生产加工企业,大量豇豆角料、尾料得不到合理利用。市面上所谓的本地“酸豆角”大都是由为数不多的几家农家小作坊以传统落后的方法制作而成,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市场效益难以体现。农产品产业链短,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较有限。广西农业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不强。与其他先进省份相比差距较大。2019年,广西全区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1900多家,年销售额亿元以上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365家,全区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7600亿元;而同期湖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950家,销售收入过100亿元6家,50—99亿元5家,10—49亿元85家,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万亿元。
三是农村劳动力外流,“空心村”现象突出。我区农业企业发展布局分散,脱农现象严重,且务工人员收入偏低,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广西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向外转移。尤其是在部分边境地区,因人多地少,发展种养没有优势,又缺乏强有力的企业联结,劳动力大多赴外地打工,“空心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现象十分突出。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广西常住人口4926万人,流出人口733万,作为首府的南宁市人口净流出达41.54万人;8个边境县市中仅靖西市边境人口流出即达到13.67万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为此,建议:
一、列入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
将推动我广西农村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纳入到自治区及各地市的农业农村"十四五"发展规划当中,以为加快推动我区农村中小企业集群化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二、制定出企业集群发展政策
结合广西各地农业农村生产条件,围绕糖料蔗、蚕桑、大蚝、罗汉果、茉莉花茶、粮油、果蔬、现代中药、畜禽产品、水产品、茶叶等优势产业,制定出区域性的农村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扶持政策,形成完备的对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体系。
三、加大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
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发展思路,积极借鉴我区工业产业项目编制“全景图”、壮大“产业树”的成功经验,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工作力度,从区外引进具有地域根植性和具有“种子”功能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其带动某一产业的企业衍生,促进该产业企业集群的形成。
四、形成聚散有度的产业布局
按照“聚散有度”的原则,一方面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地择地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将本地区的一些具有产业关联性的分散农村中小企业实现空间上的集中,优化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和资源共享机能。另一方面,应以乡镇为单位,根据各地乡镇的资源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合,激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引企入村,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小村。
五、推动与三农问题有效衔接
基于广西农村发展条件和劳动力特点,建议我区应优先考虑扶持就业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和农副产品加工型的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并形成农村中小企业集群,推动我区农村地区在劳动力转移、工业化和城镇化等方面实现有机统一,以为“十四五”时期广西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筑牢根基。
作者职务:北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农工党北海市委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