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

河池市政协委员莫秋婷:关于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建议

2017-03-14 14:31:00  来源:广西河池政协网
【字体:

 

关于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建议
□河池市政协委员  莫秋婷

 

       自开展精准脱贫攻坚以来,我市各级党政部门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创新模式,强化责任,以最强的力度和最硬的措施,全力以赴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市共有20万人口、105个贫困村脱贫摘帽,91个移民安置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建成住房10414套,住房竣工率62.25%;完成易地搬迁投资35.71亿元,投资完成率75.41%;搬迁入住3.95万人,入住率53.88%。全区易地扶贫搬迁现场推进会在我市都安县召开,全市易地扶贫搬迁进度排在全区前列。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下面就汇报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搬迁任务重,实施难度大。全市共需易地搬迁24万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4万人),占全区易地搬迁人口的1/4,占全市贫困人口的1/3。搬迁工作政策性强,脱贫标准高,时间要求紧,且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实施难度大。

 

       (二)建设进展不平衡,完工率、入住率低。截止12月底,全市移民安置住房只完成任务的62.25%;投资完成任务的75.41%;搬迁入住人口占任务的53.88%,工作进度与目标任务仍存在较大差距。根据2016年12月的通报,全区综合进度快的10个县中我市只有罗城县排第五位,搬迁入住进度排全区前10名的有罗城、南丹、东兰3个县,全区20个县搬迁入住率低于20%,其中我市还有三个县。全市没有项目县投资完成率排在全区前10 名。2017和2018年的易地搬迁安置项目,用地要在今年2016年落实规划选址,但目前仍有部分项目未落实项目用地。总体来看,全市建设进展不平衡,部分县进度仍然滞后,投资进度和搬迁入住进度偏慢。一些项目县尚未全部落实建档立卡搬迁贫困户到安置点、到项目上,有的搬迁对象是在全县需要建房的贫困人口中选择,搬迁对象没有对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区域条件来确定。

 

       (三)规划设计不够精准、科学。贫困人口的真正脱贫致富,关键在于有可靠的产业支撑。但是,由于时间紧迫,项目前期调研不够,有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规划设计缺乏科学性,安置点只规划设计了住房和基础设施,而搬迁户既不能依托土地来发展农业生产,也不能依托城镇或产业园区来进行务工,移民靠什么产业来实现就业以增加收入,进而达到安居乐业等问题,未能作出具体的规划,不利于移民的长远发展,难以达到“搬得出、稳得住、有发展、能致富”的要求;个别地方由于对政策的宣传、标准的解释、群众搬迁意愿的征集、初步方案的编制说明等工作做得不到位,在项目选址和建设规模上过分注重规模效应,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多年的习惯养成以及具体家庭的承受能力等影响搬迁的因素没有得到充分考虑,造成搬迁户搬迁后生产半径过大,增加了生产成本,收入增长慢,难以实现如期脱贫;有的地方在户型外观上过分注重视觉效果,千楼一面,缺乏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一些项目县尚未弄清年度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脱贫任务,存在重搬迁轻脱贫现象,没有同步制定脱贫方案、落实脱贫措施、实施脱贫产业、实现脱贫计划,造成搬迁对象脱贫摘帽工作尚有差距。

 

       (四)易地搬迁的后续产业发展乏力和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根据调研,全市各县都在集中易地搬迁安置贫困户的住房建设,对解决困难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的产业发展、用工就业的一些招商项目建设相对滞后。有的地方连产业用地都还未征用,有的地方也未出台一些优惠措施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移民安置区。特别是易地搬迁安置到县城的集中安置项目,人口多,数量大,相对应的公共配套基础设施都有规划建设,但目前这方面建设还比较滞后,如市政建设、学校、医院、市场等公共设施有的刚开始建设,有的还未建设。同时配套基础设施工程招投标时间过长,导致施工工期紧张。

 

       (五)突出难题较多,破解力度有待加强。一是土地资源少,征地难度大。设置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区域基本上是人群集聚区,可供安置的土地资源容量小,土地调整难度大。随着取消农业税、国家对种粮户实行“定补”、土地的征用补偿、土地确权颁证以及宅基地入市等政策的深入人心,安置地原住居民更加珍惜原有土地,不愿转让,客观上增加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用地的调整难度,造成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前期工作多数因安置用地落实不下而延误。二是有关政策执行不到位。如自治区规定,严格控制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对于按照一户一宅方式安置的,户均宅基地占地不超过80平方米,可以在分配的宅基地预留续建空间;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额度控制在10万元以内。此规定是政策“红线”,目的是防止贫困人口因搬迁建房、购房、贷款造成新的贫困或加深贫困。但实际操作中,有搬迁户不顾自身当前条件,想负债超前,超越该标准,部分工作人员由于理解政策不到位,对搬迁户迁就、妥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施工延误,影响了工程进度。三是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投入的渠道多,整合难度大,资金拨付手续繁复,到位缓慢,截至2016年12月底,我市易安项目投资完成率为70.62%,直接影响了工程建设进度。四是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存在不足。部分县(区)对扶贫档案管理不够重视,有的乡村未明确分管领导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存在重建设,轻档案。有的县虽落实了档案管理人员,但业务素质偏低,对档案材料的搜集、整理、归档、装订等业务不精,对档案管理制度不了解;对档案资料搜集整理不及时,造成了档案资料的遗失、缺漏。在几次检查核验中,要么没有佐证材料,要么填报的内容数据错漏百出。

 

        二、加快推动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建议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层层传导压力,下定决心啃掉 “硬骨头”。易地扶贫搬迁是功在千秋的民生工程,是“七个一批”精准脱贫中最难啃的 “硬骨头”。土地制约、成本上涨、产业乏力等问题,日益成为易地搬迁项目的瓶颈。面对新问题、新困难,我市必须按照《广西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平时考核实施方案》要求,强化思想认识,以强烈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当前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抓实抓好。坚持高层推动,高位协调,市专责小组组长、县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领导、亲自研究方案、亲自部署动员、亲自督查督战;常务副组长为直接责任人,亲自组织开展顶层设计、建设方案、规划选址、资金筹措、征地拆迁、政策配套、产业扶持等工作,层层传导压力,分解压力,做到挂帅有党政主要领导、实施有县乡具体落实、工作有部门督查指导。切实做到上下协调联动,部门主动协作配合,落实主体责任不推卸、完成目标任务不动摇、克难攻坚不放松,以最大的决心、最硬的作风啃下易地扶贫搬迁这块“硬骨头”。

 

       (二)规划引领,科学布局,尊重群众意愿,集中分散两相宜。一是要科学选址布局。各县(区)要进一步完善规划设计,将易地扶贫搬迁与现代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和河池少数民族特色新居建设结合起来,注重促进原住户与移民户、贫困户与随迁户有机融合,推动“三避”(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洪水淹没区、生态脆弱区)、“四靠”(靠公路、村委会周边、新农村聚居点、城镇)和“四进”(进现代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文化旅游景区、城乡社区),让群众搬到好地方,住进好家园,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发展、能致富”的目标。二是编制可供群众选择的安置方式清单。要提供多种安置方式供群众选择,引导搬迁群众根据自己条件和实力选择适合的安置方式,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城镇购买集中安置房和新农村聚居点闲置房,切忌一刀切,搞大包大揽,对故土难离及不具备无土安置条件的群众,实施山上搬迁山下、就近就平地搬迁、就交通便利搬迁的安置方式,灵活安置搬迁群众;对有能力、有基础、有意愿的贫困群众,引导安置到县城、重点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和中心村。做到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有机结合,有“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三是搬迁程序要公开透明。要以多种方式,对编制的规划进行公告公示,发挥搬迁群众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能够全程参与到搬迁建设工作中,增加政策执行兑现的透明度、建设质量监督的公开性和补助资金使用的公正性,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成民心工程、廉洁工程。

 

       (三)整合资金,集约安置,减少投资筹措压力,破解人多地少难题。一是加大项目资金整合。遵循“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通知》精神,统筹整合使用的资金范围,把新村建设、危房改造、通村道路、饮水安全、土地整理、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项目资金集中整合、捆绑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资金的综合效益。二是认真落实新的补助标准。各县(区)要根据实际,在充分考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承受能力的基础上,确定建房户的补助比例,并实行区域差异化补助政策。地方财政要根据财力情况逐年加大本级财政涉农资金的投入力度,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同时,各县(区)要协调相关金融部门,改进和完善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和财政报账制度,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优化资金拨付手续,提高拨付速度,满足工程需要。三是盘活存量,集约安置。要通过盘活城镇存量用地、利用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国有存量土地、整合回收小产权用地、处置违规用地、开发利用低效用地和低丘缓坡地等渠道,及时转移了安置用地压力,化解 “征地难”问题。同时,以宅基地自建房安置为主、以公寓楼套房安置为辅的易地搬迁安置方式及时调整为以小高层公寓楼套房安置为主、宅基地自建房安置为辅,解决土地资源严重浪费问题。四是地方政府可酌情采取对建设滞后的易地搬迁安置房与国家已补助投资建设目前闲置的公租房、廉租房进行置换安置方式,解决当年搬迁对象安置房未建好但需脱贫摘帽任务的问题。如凤山县目前有闲置的公租房、廉租房800多套,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面积标准、规模等条件进行同等置换,只解决时间上的差异。

 

       (四)培育产业,招商项目,做到产城融合,让群众企业用工就业双赢利。易地扶贫搬迁既要“挪穷窝”、也要“换穷业”、“拔穷根”。一是引导产业发展。要突出区域性和可持续发展,根据搬迁区域实际和群众意愿,搞好种植和养殖规划、服务业和商贸业发展的市场规划,引导搬迁安置群众因地制宜发展好后续产业,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的生产开发项目。在搬迁安置区着重培育形成精品农业、绿色有机农业、现代服务业、乡村旅游、产城融合发展等5大特色产业发展基地。对移民到乡镇以下的采用适度规模的“能人 +合作社+农场”和特色产业带动模式,移民到县城的采用“互联网+企业”和“阳光”家政工程模式。二是加大就业指导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大力开展推进搬迁农民工培训就业行动,全面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对搬迁户劳动力开展订单、订岗、定向、菜单式培训并按规定给予补贴;加大对搬迁农民工创业扶持力度,支持建设农民工创业园,全面落实扶持农民工创业的土地政策,每年安排专项用地指标保障农民工创业园项目建设;鼓励农民工租赁产业园区标准厂房发展二、三产业,支持农民工以租赁、入股、合作经营等形式,盘活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展旅游服务业或加工业。三是选准致富带头人。要打破身份界限,扶持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在安置区内发展产业,吸引搬迁群众以入股分红或领养领种的方式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中来,带动搬迁群众共同致富。四是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力度。可利用广东(深圳)帮扶资金重点安排在搬迁安置区的产业开发项目,扶持搬迁贫困人口从事农副产品营销、餐饮、家政、仓储、配送等服务业;激励社会和工商资本进入安置区,通过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创办专业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五是积极探索以产带迁、以产定迁、以迁促产的路子。一块移入地有多大的产业发展前景和可创造多少就业机会,就搬入多少人口。不搞盲目的扎堆搬迁,防止在乡村搬迁脱贫之后在城里制造新的贫民区。易地搬迁会产生积聚效应,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升,这个过程是发展新产业的良机。要因势利导,在积聚过程中引导发展新产业,促进群众自发创业,努力增加就业机会,极力为迁出人口创造就业机会。

 

       (五)用足政策,强化管理,协调推进,确保工程进度和工作实效。一是把握好现行政策的建房面积、举债搬迁、建新拆旧“三条红线”和对搬迁实行锁定管理、户型和风格相对统一、实施“交钥匙”工程、合理确定补助标准、处理好保基本与扩面积的关系“五个关键”。要求规定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得超过25 平方米, 对前期规划和建设中出现的超标问题,立即整改落实到位;要求防止搬迁户举债建房, 严格控制贫困户向他人借款、向商业银行贷款购房;要求搬迁户建新房必须拆除旧房, 进行土地复垦或生态修复。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一次性锁定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并建档,在核定规模内组织实施, 只能实行锁定管理, 不能实行动态管理;对房屋外部风格风貌可结合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实际相对统一;无论是集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 均由政府主导, 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质量安全监管、统一分配, 实行“交钥匙工程”;严格执行搬迁户住房建设的面积标准,防止盲目扩大住房面积、脱离实际提高建设标准和过度装修,杜绝出现因建房致贫返贫。二是用活用足国土政策。根据国土资源部新出台的政策,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的收益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解决农户建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对腾退的宅基地在广西区内挂钩交易,解决部分资金使用难题。充分利用“先上车后补票”特殊政策,做到用地报批、征地、供地同步进行。各地政府要用好激励政策,对搬迁户旧宅基地腾退的给予奖励,促使搬迁户宅基地“占新腾旧”。三是完善非贫困户搬迁政策。对应予搬迁的非贫困户,特别是高寒山区、生态脆弱区、洪水淹没区、矿石采空区非贫困户,应研究完善搬迁政策,以确保搬迁地区农村社会稳定。四是加强建设管理,强化协调推进,狠抓工程进度。对2017、2018年集中安置的住房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发展、生态工程等项目采用EPC、PPP等新型市场运作模式进行建设,减轻政府和群众投入压力;加大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扶持力度,降低贷款难度和成本。对集中安置点依法依规开展工程建设招投标、狠抓工程监理;农民自建安置点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作用,对工程建设各环节和全过程加强监管。要求市县实行挂图作战、清单管理,按照年度实施计划和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挂牌倒逼,形成县级一月一次部署推进会,市级一季一次督战推进会,加快建设进度。

 

       (六)加大宣传,强化督查,现场破解难题,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顺利推进。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易地扶贫搬迁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微信等媒体广泛宣传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等,扩大易地扶贫搬迁这一惠民政策的影响力,充分调动搬迁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二是市、县两级要完善项目建设督查制度。及时对易地扶贫搬迁进行监测和评估,定期开展每月一次专项督查,督查各地项目建设情况和存在问题,并对督查结果进行通报;对每月的工作进行量化打分、综合排名,直观反映各项目县工作进度情况,对建设进度慢的项目县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全力督促县(区)切实整改,确保早日完成任务。三是现场破解难题。采取有力措施破解项目审批慢、征地拆迁难、项目建设进度慢、沟通配合不畅、资金整合难等五大难题,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四是及时搜集整理资料,做好档案管理。要注意精准扶贫档案资料的形成和积累,及时进行搜集和整理;要按照文件、表格、记录、公示等分类装订成册,归纳入档,确保档案材料的真实性、时效性、规范性。要制定规章细则,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出台档案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档案保密、档案保管、档案查阅、档案鉴定销毁等制度。要选配政治性、保密性、专业性、知识性很强的管理人员,市县两级档案、扶贫等部门要组织帮扶干部和乡村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也可以采取以会代训、集中学习等形式,提高专业素质,把档案管理好。口莫秋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