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干部作风新现象

2021-03-23 08:10:00 作者:王西冀 来源:广西政协
【字体:

  干部作风建设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特别是注重软环境建设的当下,“作风就是形象,作风就是力量,作风就是成败”已经在实践中得以证明。长期以来,各级党委、各个地方都把干部作风建设摆在一个常抓不懈的位置,用良好的作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但是,干部队伍中依然还存在着不同形式的作风问题,我们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一、“两个不清楚”:不开会不清楚做什么、去开会不清楚讲什么
 
  好的规划、思路和措施,能不能出成效,关键看干部是不是真干、实干、 苦干,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落实到基层中去,落实到群众中去。客观现实是,上级党委、政府做出工作部署后,有些领导干部落实的唯一方式就是开会,有些上级也认为不开会传达精神就是不重视工作,于是乎“召开会议”代替了“落实工作”,以会议落实会议成为常态。层层开会也罢,出席人员、讲话领导如出一辙,似乎不如此就在落实上走了样子。一些领导就在这些会议中转,以至于不开会不清楚干什么。工作就是开会成为社会上调侃的一个说法。
 
  更有甚者,不少领导去开会也不清楚讲什么。讲话稿是秘书或有关单位按着上级的口径、要求照葫芦画的瓢,只要念一遍即可,会前没有调研,会上没有讨论决策,会后不去抓落实。参加会议的人也不知道会议要讲什么,没有印发的稿子,领导在会上念稿,所讲的内容没经过班子讨论,有不少是脱离实际的东西,与会者也就听听而已、不当真。很多会议即便有材料,也没有传达、汇报,材料束之高阁,交给秘书,丢进车厢,甚至成为废纸。
 
  二、“两个不够”:敏感性不够、忧患意识不够
 
  当今社会,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问题层出不穷,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忧患意识。
 
  惯性思维是目前干部工作作风的突出表现,认为所有工作都是常规的、格式化的,只要按照过去的、既定的方法就能把问题解决。这是肯定行不通的。要知道当前面临的各种情况瞬息万变,问题会随时出现,而且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别是在抓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等工作中,一件小事处理不当就可能引发稳定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必须做到事事敏感、时时敏感,容不得半点疏忽。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领导干部对要抓的工作不注重经常性的分析和判断,对工作的要求理解不透,对工作的难度估计不足,对工作的新变化掌握不及时,对工作产生的矛盾处理不妥当,结果事与愿违,始料未及,后果严重。因此,早感知问题、预测问题、发现问题,并做出准确判断和充分准备,防患于未然十分重要。
 
  忧患,是持续发展的清醒剂。不少干部忧患意识不强,对客观存在的矛盾采取回避的态度,对潜在的危机缺乏清醒的认识,“居安而不思危”,盲目乐观,看不到潜在的危险,缺乏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满足于已有成绩,得意于自己“创作”,对所领导区域面临的严峻形势、苗头问题等重视不够。
 
  忧患,是对现状的警醒,是对前进道路上困难的预见。领导干部必须切实增强敏感性和忧患意识,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发展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敏锐地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把可能遇到的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把应对困难的措施考虑得周全一些,用科学发展来统领全局,从而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三、“两种情绪”:浮躁、埋怨
 
  眼下,浮躁、埋怨情绪已成为一种“流感”,传染给了一些领导干部。表面上看,这只是一种心态表现;从深层次看,则是党性作风的一种不良做派。
 
  浮躁情绪在一些领导干部身上主要表现为急功近利,热衷于“短平快”,喜欢“显山露水”、追风逐浪,不深入实际,不调查研究,不求真务实,只重视不计代价创造“政绩”,只追求为了进步制作“亮点”,甚至不做先说,设计工作,包装成绩。有些干部做了一点点工作就想得到回报,长了一点点本事就指望担当重任,待遇上和发达地区比,和进步快的比,工作上怪条件怨他人,当上领导就觉得了不起,常说过头话,常办出格事,给干部群众留下了不好印象。
 
  个别领导干部受着个人欲望的束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四处埋怨,为人处事失控、失度、失态。安排工作多一点,就牢骚满腹、怕苦怕累,工作成绩有一点,就四处讲功,反复总结,碰到困难大一点,就怨天尤人,一蹶不振。特别是在干部升迁上,看到别人“进进出出”,面对自己“原地踏步”,就心灰意冷,消沉埋怨,缺了工作激情,少了竞技状态。
 
  许多事实证明,浮躁和埋怨不仅消磨了推进工作的动力,而且容易使人走向极端,甚至身败名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地戒躁去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保持良好的心态、状态、姿态,才能始终正确认识自己,化埋怨为埋头,化急躁为急迫,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保持紧迫感,不断追求人生新境界。
 
  四、“两个担心”:担心领导不关照、担心群众不投票
 
  不是把心思放在工作上,不是把工作的落脚点放在群众的切实利益上,眼中只盯着个人的职务升迁,对上担心领导不关照,对下担心群众不投票,这种现象在一些领导干部身上表现得很明显。
 
  一些干部一双眼睛总是盯着“上面”,一门心思总是想着如何迎合领导,一股劲头变着法子引起领导的注意,一切事情都是为着领导表扬而开展。搞一些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搞一些领导关注的焦点项目,搞一些引起反响的“短命改革”,做事围着领导转,干给领导看,一心一意只为自己的仕途打算。
 
  有些干部也想“得民意”,一天琢磨的就是如何在考核时得高票,一天盼望的就是群众给自己唱赞歌。因而在工作中投机取巧,拍胸脯,夸海口,乱承诺。在实际工作中,有少数干部遇到矛盾时,往往不注重细致的调查了解,不做具体的沟通协调,不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而是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迫不及待地匆忙承诺,说大话,将眼前事情应付过去,至于事后能否实现承诺或能实现到什么程度,却不认真从根本上加以考虑解决。有些领导干部不是把为民常态化、惠民整体化、利民精准化,而是每年作秀式地搞点民生实事,把小事放大,避实就虚,只求赢得社会好评。
 
  人民群众需要的是实干,而不是卖卖嘴皮子,做做假文章。只有实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落到实处;只有实干,宏伟的蓝图才能变为现实;只有实干,人民群众才会信任和拥护。要想领导关照和群众投票,功夫还得下在“实”字上。
 
(写于2012年10月)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秘书长、办公厅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