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冀先生的“知”“信”“行”

2022-02-14 09:01:00 作者:李 鼎 来源:《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2月09日 07 版)
【字体:

  对现世生活的观照与书写,是思想型作家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已不是什么非公开的秘密,但却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或现代主义等林林总总写作向度的成因与圭臬。阅读王西冀先生和他的《苦思与乐想》,能够较为清晰地感受到一种有别于以往的阅读召唤,这正是苦乐双重印记的表征,是轻与重兼具的魅力所在。
 
  近年来,关于身份写作的讨论与研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一方面,大家关心究竟是什么样的身份写出了那样的作品;另一方面,作品的价值与意义,和作者的身份是否存有某种契合与关联。可无论作者身份如何,文本价值大小、思想力度强弱、艺术性高低,始终是无法回避的话题,像珠穆朗玛峰般屹立于文本写作与阅读接受的中央位置,接受着最为严苛的时间磨砺与众目睽睽的评判考验。
 
  用常规标签归类,西冀先生的写作,可纳入“官员写作”范畴,书中四辑所收录的文章内容多源自其丰富的岗位履职经历,展现了其经验丰富和涉猎甚广的一面。我认为,用“官员写作”的标签来评价西冀先生是不全面的。从写作视野、写作立场与艺术特色等维度来审视评价,或许用更具有新时代价值色彩的“专向写作”来评价更为适宜。
 
  西冀先生善于打通多领域价值壁垒。面对纷繁复杂的日常政务,他可以凭借不同阶段的岗位历练与党的思想政治理论熏陶,举重若轻地将思想政治理论、心得体会、行为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眼光和方法整合融入,走出了一条理论与实践螺旋式互促互进的知信行合一之路,并对时事热点发表了系列真知灼见。先后出版的8本关于党建、公文写作、秘书工作、散文作品的专著,因可读性强、传阅度高,体现了其一直为人所称道的“能干、能说、能写”的个人风采。
 
  读西冀先生的文章,能感受到强烈的党性立场和人民立场。写作过程可以看作是文以明道、注重实用的艺术升华性介入。作者长于用“直笔”勾勒现实世界,审慎探讨诸如作风建设、理想信念、经济建设、民俗民情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体现了一位党员、领导、干部的人文情怀与实干担当。例如,《项目是经济工作的总抓手、牛鼻子》成文于十五年前,今天读来依然倍感亲切,同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任务不谋而合。同时,文章风格庄重又不失灵动,跳出了就事论事的严肃写作条框,或通俗俚语,或幽默诙谐,或金句迭出,在严肃写作框架内可见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下里巴人”风范,闪烁着写作智慧,具有浓郁的土地芳香。这很大程度上,超出了现有的汉语言文本写作意义,具有文学观察和历史性阐述的时间属性,难能可贵。
 
  可读性与可写性,造就了最终的艺术呈现与思想表达。西冀先生深谙“文以气为主”的写作原理,基本做到了“书论宜理”“诗赋欲丽”,擅长评论、公文、散文等文体,文体兼备。通过构建日臻成熟的个人写作体系,偕缜密逻辑思维步入化境,有态度地把从政感悟、发展理念、领导艺术、实践经验及思想认识全盘梳理总结,打造了一个题材多样、内涵丰富的个人“元宇宙”。在艺术呈现过程中,行文起伏错落,保持着审慎的情感控制,既能感受到作家知人论世的洞察本领与心系民生的胸怀体魄,又能体会到他在艺术上务求精进的修为与努力。可谓,情景融合,神韵清远。
 
  不一定非要从理论的高度去概括一位作家的阶段性写作,因为他总处于接连不断的坚守与反拨之中。这种境遇的出现,是优秀或杰出作家所面临的终身写作课题。坚守源于对已有成绩做法的保留,反拨是对艺术影响之下新生焦虑的超越。“乐想”之下的西冀写作,直抒胸臆也灵动自然;而“苦思”之中的再写作,则有西冀本人所深知的沉重沉痛沉思,甚至是和旧我告别的决绝与欢喜。我欣赏西冀先生的乐想,我更欣赏他的苦思状态,那是作家伏案时最高的灵魂礼遇。
 
  西冀先生的写作,朴实自然,性灵通透,就连书名也那般坦诚,直接将写作奥义公布于众,没有用讨巧时髦的书名。这为我们阅读王西冀留下了美妙的文学接受留白,因缘际会苦思与乐想的闪亮瞬间,因此更有况味、更值得期待。
 
  《苦思与乐想》,王西冀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