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

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高枫:进一步加大我区民族文化发展、教育扶贫和科技创新力度

2015-07-22 16:07:00  
【字体:

       “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发展、教育扶贫和科技创新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促进了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但与其他少数民族自治区相比,我区民族文化特色不明显、民族风情不浓郁、民族文化符号不够凸显;和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教育精准扶贫力度有待加强;与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相比,科技创新对产业的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有待加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待提升。为科学编制我区“十三五”规划,现就进一步加大我区民族文化发展、教育扶贫和科技创新力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
 

       (一)将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提炼民族文化符号、突出展示民族文化风情纳入我区“十三五”规划和文化发展重要内容
 

       要以首府南宁市为龙头,以柳州、桂林、贺州、百色、河池、来宾、崇左等市为枢纽,以少数民族聚居县(市、区)为重点,结合地域性民族特点,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内涵,系统提炼、设计本地民族特有、公认度高的人物、建筑、服饰、歌舞、器物、语言、风俗等系列民族文化符号,把民族文化的各种要素有机地融合进城市(镇)发展规划和建设中,从听觉、视觉、触觉上积极而合理地运用民族文化元素,塑造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城市(镇)形象,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镇)知名度和文化辨识度,充分展示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同时,充分利用民族文化标识发展创意产业和设计服务,将民族文化符号、象征元素运用在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发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对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让产品成为民族文化意义的承载者,提升相关产业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
 

       (二)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推进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中心建设,建立并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编纂广西民族文化教材和民族文化通俗读物,推动民族优秀文化传承走进校园。鼓励高校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在职称评审中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专业技术评审类别。重点支持实施桂林靖江王府及王陵、合浦汉墓群等大遗址保护工程,推动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灵渠、壮族灰姑娘、侗族村寨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加强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的交流合作与管理,加快建设铜鼓文化(河池)和壮族文化(百色)生态保护区,推动建设瑶族文化(金秀)、侗族文化(三江)生态保护区,规划建立京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支持跨国民族古籍普查、收集、翻译、整理及出版工作,以及壮学、瑶学等少数民族学科建设。推动文化遗产项目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活动,推进“八桂文艺精品工程”建设。
 

       (三)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译播及新闻出版工作
 

       对各类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开展壮民族语言文字的标准化、信息化研究。继续向国家有关部委提出开办壮语卫星广播频率和壮语卫星电视频道的申请。加强新兴媒体的壮语平台开拓,扶持组建广西网络广播电视台,开办广西网络广播电视台壮语频道(“壮语视频网”)。扶持广西各级电台和电视台开办少数民族语言节目,对社会资本开放节目和内容制作,推动广播电视机构与其他自治区广播电视台合作。以布洛陀、骆越文化、“那”文化等作为推介核心,加强我区少数民族文化推介。
 

       二、着力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
 

       (一)加强贫困学生信息数据库建设,实施教育精准扶贫
 

       一是要加快完成对全区贫困家庭及学生的调查、登记工作,完善以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登记号为基础的信息数据库,实现对贫困家庭、贫困学生的身份识别、全程跟踪和动态管理。二是分类资助。对于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补助可分为特别困难、一般困难两档,增加对特别困难的学生资助金额。三是提高资助标准。将属于农村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纳入营养改善计划范围,补助标准从每生每天4元提高到5元,免除寄宿特困生的伙食费;对贫困地区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实行国家助学金全覆盖,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生活补助,使每生每年达到3000元以上。四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教育精准扶贫,实行与贫困学生“一对一”帮扶、“1+1”定向精准结对,实现“扶智+扶志”相结合,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二)加强对35个少数民族聚居县区教育扶持
 

       一是继续争取国家对我区35个教育特别薄弱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区按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标准给予国家教育专项资金的倾斜支持,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二是着力加强35个少数民族聚居县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要重视解决少数民族聚居县区农村教师收入少、地位低、优秀教师留不住等问题,制定符合少数民族聚居县区农村教育发展实际的教职工编制标准,大幅增加边远山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编制;改变农村教师职称评审办法,提高农村教师高级职称指标分配比例;大幅提高村小(教学点)教师的生活补助标准,由现在的200元提高到500元以上;支持县级师范学校调整办学方向、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农村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培养具有本地户籍的本土化农村教师。
 

       (三)实施职业教育扶贫富民工程,提高职业教育促进脱贫致富的能力
 

       在我区正在实施的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建设中试点建立职业教育扶贫试验区,探索贫困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与职业教育的对接,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夯实职业教育扶贫工程的基础,从实训设备、专业设置等方面给予倾斜。建立良好的职业院校合作和校企合作网络,充分发挥院校合作、校企合作的社会功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致富技能,并以学生就业、脱贫来衡量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鼓励职业院校面向区内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职教扶贫,推动民办教育机构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建立对口帮扶职教机制。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训后补、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积极参与贫困地区职教培训,提升职教培训水平。按公办学校补贴标准对积极参加教育扶贫工作的民办教育机构和混合所有制教育机构给予一定的政策、经费支持。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强化“两后”生(即初中毕业后和高中毕业后没有升学的学生)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免费进入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培训。整合广西农科院及其他涉农科研院、所、校,成立一所农类高等院校,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三、坚持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坚持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建议适时召开全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会,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目标、思路,并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纳入即将制定的我区“十三五”规划。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支持发展电子信息、汽车、柴油机、工程机械、绿色建材、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生物质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采用云计算、物联网、机器人等先进信息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重点支持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整车企业开展汽车及其零部件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新能源汽车和无人驾驶汽车技术攻关,推进上汽通用五菱创建“国家级微小型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入开展质量强区活动,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创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抢占技术和市场制高点,实现产业发展的弯道超车。
 

       (二)优化创新环境,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浓厚氛围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实施“互联网+”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聚力互联网+研发机构、众创空间等产学研合作,在智能制造、精准农业、数控装备、3D打印、文化创意等方面联合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政务、教育、农业、卫生、社会安全等领域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强磁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减少对创新转化的限制,加强创新转化的对接,增强创新转化的活力,鼓励各式各样的创新,直接用于创业、合作参与创业、转让促进创业等。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扩大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实施范围,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职务发明法律制度,使创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从而促进科技人员愿意创新、愿意创业、愿意转化。集中财力大力扶植科技服务业,重点培育一批科技中介机构和科技服务平台,特别是研发服务平台、技术转让平台、信息平台和人才服务平台等。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研发投入,实现科技经费的法定投入水平。重点引导新兴科技产业发展,引领万众向高科技方向创新,带动大众向高科技新兴产业上创业汇聚,促进我区经济深层次上转型升级。
 

       (三)创新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机制
 

       研究出台符合创新规律和市场规律的人才政策,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创新热情,发挥好本地人才的积极性,扎实推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的重要举措,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使用。进一步发挥八桂学者和特聘专家作为科技创新生力军的引领作用,建立人才准入和退出机制,强化督促检查。探索建立“首席工人”、“首席技师”等制度,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科学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对科技人员的股权激励、职称评定、成果奖励、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鼓励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激发全民创新创业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