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广西与东盟国家职业教育合作再上新台阶的路径思考
□ 黄东超 庞中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这一系列重大部署对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中国—东盟教育合作发展提出了新期盼、新要求和新使命。我区职业教育院校应积极主动作为,抓好当前大好机遇,充分发挥与东盟国家陆海毗邻的天然优势,用好“侨”的资源、发挥“企”的作用,挖掘平台资源潜力,不断优化合作发展模式,持续深化与东盟各国的职业教育合作,为更好服务我区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贡献职业教育力量。
一、用好“侨”的资源, 积极推动我区职业教育走进东盟
东南亚地区是我国华侨华人的主要聚居地,是中国—东盟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长期以来,广大华侨华人心系祖国,情系中华,为推动包括教育在内的中国—东盟各领域合作发挥重要作用。华侨华人在东南亚国家创办华侨学校,开展包括汉语教学、中华文化等蕴含中国元素的教育,向华侨华人的青少年灌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了华人华侨自身的教育水平,加强了与祖国的联系和自身的团结,也促进了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教育文化交流。华侨华人在当地人脉广泛,拥有华人企业、华人商会、华人社团、华文媒体、华文学校、华人会馆等重要资源和平台,在当地各界别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广西是我国重要的侨乡,与海外华侨华人始终保持密切的联系。职业教育院校应充分用好我区“侨”资源的优势,加强同东南亚侨领、社团、商会及企业的密切联系,积极发挥好华侨华人“中间人”角色,积极推动我区职业教育走进东盟。积极探索与东南亚华人知名企业合作,联合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为当地华人企业培养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借助华侨华人的教育平台,共同在当地设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不断加快我区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步伐。加强沟通交流,共同探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产业合作。
二、发挥“企”的作用,着力打造广西—东盟现代学徒制教育新模式
近年来,包括广西在内的我国企业不断走向东盟,不少企业在当地拥有跨境产业园、海外营销中心、生产工厂等。与此同时,为应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转移趋势,越南、柬埔寨、印尼、菲律宾、老挝等东盟国家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未来十年的重要转移地,迎来主要电子厂商布局和投资的高峰期。以越南为例,目前歌尔声学、立讯精密、富士康等我国大型电子企业已进驻越南北宁、北江等地工业区和产业园,在企业产业转移过程中最突出的矛盾是工人技能水平与产业发展要求相比存在差距,影响企业持续做大做强。此外,这些企业面临区域内核心人才存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均衡引发企业间人才竞争加剧等挑战、人才在区域内各企业间流动引起职级和薪酬过度提拔带来成本压力等问题。我区高职院校要加强调研和走访,结合中资企业在东盟国家经营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主动开展校企合作、短期培训、定制化培训等项目,为中资产业发展培养出更多实用型人才;根据企业需求,开办高技能人才班,打造现代学徒制“厂中校”校企合作新模式,定向培养企业所需工种;积极探索“实习+就业”(小语种)实训模式,探索“双元制”职业教育,共同培养现场应用型工程师等技能型人才。
三、挖掘平台资源潜力,努力提升广西—东盟职教合作办学水平
目前,我区积极参与了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中心、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合会等重要机制平台,这些机制平台为我区同东盟各国开展职业教育合作发挥了重大作用。要进一步发挥机制平台作用,积极探索广西与东盟各国校际合作新模式、新路径,共享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标准、师资培训。要推动国际先进教育资源本土化和我区职业教育资源国际化,搭建高层次国际交流平台,共同打造适应中国—东盟发展合作需求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我区有多所高水平职业院校,设置了电子信息、新能源、现代服务、特色农业等专业,拥有大批实践基地、产业学院以及实训设施等教学资源,各高职院校小语种人才资源丰富,越南语、泰语、柬埔寨语、老挝语、缅甸语等东盟语种人才齐全,要加强同东盟国家职业院校合作,发挥我区职业教育优势,挖掘中国—东盟各平台及相关资源潜力,共同为双方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专业化人才,不断提升广西—东盟职教合作办学水平。
四、优化职教合作模式,进一步推动广西—东盟师资队伍及生源交流互动
当前,我区正在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要求职业教育院校必须要顺应广西当前发展战略需求,主动对接中国和东盟两个市场,加快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积极探索国际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新路径、新举措,优化职业教育国际交流项目,积极探索建立课程互选、学分学位互认等机制,为学生双向互动创造便利条件。加大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双向交流,引入新加坡等东盟国家职业教育专家、学者及行业领军人物,实现双方优质师资力量共享。同时,选派优秀的教师赴东盟各国任教,积极参与国际职业教育学术交流活动。持续优化留学生交流项目,在原有交换生和访问生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短期专业技能培训项目。此外,用好相关留学生奖学金项目,培养中国—东盟传统友谊的传承者和友好合作的生力军。
(作者分别系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译审、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