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好干部黄文秀的当代价值
□ 何小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亲临广西考察,对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十分关心。他强调,广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自治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
广西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新时代的好干部,始终奋战在一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百色市壮族姑娘黄文秀就是这样一位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富裕、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奋力担当作为的优秀代表。
笔者从“时代楷模”、新时代的好干部黄文秀的先进事迹切入,去发现黄文秀在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黄文秀甘于奉献的思想折射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取向
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是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村,聚居有壮、瑶、彝、苗等民族,全村11个自然屯散落在山沟沟里。刚来的黄文秀要把100多个贫困户都走访一遍。
在贫困户韦胜双的家里,黄文秀对照扶贫手册一一询问,然而韦胜双却不愿配合,说你这么年轻,跟你说了也没用。任文秀怎么问,他什么也不说。随后,她又敲了几家的门,也是如此,有的甚至连门都不让进。
黄文秀意识到,在少数民族村做工作,增进民族情感很重要。手足情深、情感认同,具有拉近心理距离的作用。各民族团结就是一个共同体,要以“真正共同体”的实现为价值取向。
于是,她及时变换工作方式方法。下功夫学起了当地方言——桂柳话。去贫困户家走访,她先拿起扫帚,为他们扫院子,然后才话家常,摸情况,还要学着喝群众自酿的米酒。有时贫困户家里没人,她就找到农田里,和他们一边干活一边聊。把这一切看在眼里的村民们,也渐渐主动地向文秀敞开了家门,敞开了心扉。
黄文秀就是这样,自觉践行党的宗旨,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装在心间,为了少数民族的脱贫,甘于奉献,积尺寸之功、累严实之效,以滚石上山的韧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动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为实现各族民众过上好日子甘于奉献。
二、黄文秀的共同致富理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石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多在一些边疆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是各民族增进团结、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黄文秀充分利用国家对民族地区加大支持力度的有利政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技术等各方面支持,加强道路、饮水、照明、水利等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她认真思考和规划村里的脱贫攻坚新思路,开展“一帮一联”,实行“一户一册一卡”,做到精准施策:看到百坭村之前种有很多砂糖橘但是管护跟不上,她帮助村里引进公司建一个规范化的果园;带领烟农努力打造百坭烟叶“小而亮”的发展优势,以合作社为平台,开发“烟叶+非烟”的种植模式,创建“特色优质水稻”“食用菌”等农业品牌。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产业驱动,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全面促进各族群众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就是推动贫困地区各民族不断凝聚力量共同致富的实践,也是各民族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动力。
三、促进各族群众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好表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到实际工作,应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黄文秀在驻村日记中写到:“如何团结群众,让他们更拥护更团结,这个真的非常重要。”
第一次去韦乃情家,文秀说我们就是一家人了,您不要喊我黄书记,喊我文秀就行。她从教育、培训、就业、小额信贷、发展种养等几个方面,为韦乃情实施周到有力的帮扶。韦乃情感激不已,说文秀比他女儿还好!
贫困户李某,曾让黄文秀三登其门而连吃三次“闭门羹”。以心换心,赢得真心。后来,李某通过发展产业顺利脱贫,与文秀以兄妹相称。
这就是文秀的力量。这种力量,让百坭村村貌大变,加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百坭村各族民众成为凝聚力、向心力更强的“共同体”。这种力量,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乡村振兴、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担当作为。曾经贫困的民族地区焕发生机,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少数民族同胞真切地体会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正是有了这种力量,百色市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11个县(市、区)获自治区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区)命名,打造自治区级以上边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点34个。全市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巩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
我们要深刻把握黄文秀时代楷模精神的当代价值,积极投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实践,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磅礴的力量。
(作者系百色起义纪念园管理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