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西政协网首页 > 文史资料 > 文史资料 > 正文

我亲历的中国政协文史馆建设过程

2019-11-04 08:48:00  来源:中国政协文史馆
【字体:

  2012年9月21日,中国政协文史馆举行揭幕仪式并正式投入使用。建成后的文史馆,集征集、收藏、研究、展示、利用、交流功能于一体,是人民政协光辉历程和重要成就的展示窗口,是文史资料和政协文化的研究园地,是人民政协与社会各界及海内外人士的交流平台。

 

  2015年6月2日,我馆特邀文史馆建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时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卢昌华来馆里作讲座,介绍文史馆的建设过程。在今年人民政协70华诞之际,作者在讲座基础上,重新成文。让我们共同回忆中国政协文史馆的诞生过程,在新时代继续砥砺前行。

 

▲中国政协文史馆大楼

▲2012年9月2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中国政协文史馆揭幕仪式。

▲2012年9月21日,贾庆林等领导同志在我馆参观“人民政协光辉历程”展览。

 

  2012年9月21日,是人民政协成立63周年纪念日,中国政协文史馆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是人民政协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喜事、一件大事。我是中国政协文史馆建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亲身参与了文史馆从动议、立项到最终建成的全过程,至今回想起来,许多场景仍然历历在目。在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之际,我将自己参与文史馆建设的亲身经历记录下来,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段来之不易的历史。

 

▲2015年6月2日,卢昌华在我馆作讲座。

 

  为什么要建文史馆

 

  最早提出要建设文史馆是在2005年3月,时任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王蒙在一次文史委主任会议上,就如何发挥文史资料作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政协文史资料馆”的建议,随后向全国政协领导同志上报了相关材料。这是最早的有关中国政协文史馆建设的提议。

 

  文史馆第一次提上政协的议事日程,是在2005年12月28日召开的十届全国政协第30次主席会议,这次主席会议主要议题是学习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关于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讲话,通报全国政协主要工作安排的设想,讨论中共政协党组2006年工作要点。

 

  在讨论中,时任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请各位副主席充分发表意见。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同志临时提出了一个建议,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我临时提个想法,仅供参考。政协的文史资料非常丰富,但好像没有很好地集中起来。美国国会图书馆是对公众开放的,如果建立政协的图书馆,老百姓就可以自己来看,了解政协是怎样参政议政的。各民主党派在政协会议上的发言都是很有观点、很有水平的。包括对外宣传,有时我们讲起来觉得很笼统、很原则,我们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说,对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来说,他们如果到这个图书馆看一看,就清楚我们这个统一战线是非常广泛的,是涵盖‘团结、民主’两大主题的,是包容性非常大的,各方人士都有的。这些财富如果时间长了,可能会流失,是不是可以考虑,在国家的支持下,政协建一个图书馆。很多老同志还健在,我们还可以出这个力,文史资料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前两天,我到首都博物馆看了一下,确实好。那么多宝贝,过去就放在孔庙里,没人去看,都被冷落了。现在看首博建新馆是对后世非常有益的一件大事。我们能不能搞这样一个图书馆,或叫文史中心。”

 

▲我馆藏有全国政协和地方政协编辑出版的大量文史资料图书,以及众多珍贵的文史资料手稿。

 

  徐匡迪同志的建议立即得到了与会领导的积极响应。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同志说:“我支持匡迪的意见,政协应该建一个图书馆,把文史资料拿出来给大家阅读,我建议打一个正式报告。”罗豪才、张怀西同志均表示了赞同的意见。时任全国政协秘书长郑万通同志补充说:“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港澳地区的两位副主任,一位是澳门的吴福先生,一位是香港的计佑铭先生,最近分别提出自愿出资建一个文史资料中心或者文史资料馆,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出资办法和筹建方案,如果能在国家的支持下,借助港澳人士的财力,筹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中心或文史资料馆,把过去积压在仓库里的文史资料展示出来,将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贾庆林同志最后说:“此事记录在案,专题研究一下,包括政协书画的收藏和陈列,一起考虑在内。有些老艺术家要捐书画,现在都没有捐,拿出来之后没有收藏条件,反而容易损坏,有的老艺术家家里条件不具备,放在床底下或大衣柜上头。我们政协就是要给他们创造条件。”

 

  贾庆林同志的这一番话是有所指的。之前不久,国画大师李可染过世了,他的夫人邹佩珠曾向贾庆林同志提出,希望将可染先生生前留下的诸多画作捐给全国政协,以便更好地保管、研究和展示,可是全国政协却没有一个合适的保存展示场所。后来,李可染大师的100余幅精品画作都捐给了北京画院。北京画院对这批画作不仅进行专题展出,而且还进行了专题研究,出版了论文集,在文艺界和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件事对全国政协领导触动很大,也凸显了政协建设专门文史资料场馆的必要性。

 

  这次主席会议形成了全国政协领导建设文史馆的共识,在会议纪要中明确提出:“徐匡迪副主席提出关于建立中国政协文史资料馆(图书馆)的建议,得到与会同志的一致赞成。会议决定,在适当的时候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这是全国政协主席会议第一次作为决定提出研究建立政协文史馆,当时初步设想的名称还叫文史资料馆或图书馆。

 

  现在回想起来,在2005年这一年中,无论是全国政协领导、专委会主任还是许多全国政协委员,都分别在不同的场合提出了建设“文史资料馆”的问题,说明建设文史馆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这也体现出建设文史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可以说,当时作出的建立政协文史馆的决定是十分正确的,也是很有远见的。

 

  文史馆是怎么建成的

 

▲2010年5月26日,贾庆林等领导同志出席中国政协文史馆奠基仪式。

 

  2006年春,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结束之后,4月6日上午,全国政协在机关北楼十层会议室召开第30次秘书长办公会议,会议由时任全国政协办公厅秘书长郑万通同志主持。会议的第四项议题,是研究关于筹建中国政协文史资料馆的初步方案。会议听取了时任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李松晨关于筹建中国政协文史资料馆初步方案的说明。

 

  李松晨表示,建文史资料馆不是文史委办公室本身能够完成的,建议由办公厅统一领导,指定分管副秘书长负责。参加会议的各位副秘书长都发表了支持建设文史资料馆的意见。郑万通同志作了总结,他说:“文史资料自开始征集以来,已成为国家很大的一笔财富,应该很好地收藏、整理、展示,这不仅是政协的事情,还涉及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三年内把这个事情搞起来,还是有条件的。现在社会各个方面很关注,尤其是文史专家倾注了很大的热情,今天办公会就正式定下来这一条,在本届政协之内兴建中国政协文史资料馆。名称各位看合适不合适,但是别想太大,不要脱离政协的特色,传统名字比较合适,是政协独有的。”

 

  最后,郑万通同志强调了几点:第一,力争在本届政协之内建立中国政协文史资料馆。第二,成立筹建班子,先把筹建领导小组建起来。在选址已确定的情况下,召开筹建领导小组第一次工作会议,确定大的原则。第三,向国家申请经费,以国家投资为主体,香港、澳门的政协委员投资为辅。第四,排出日程,报贾庆林同志和王忠禹同志,然后正式启动。

 

  4月16日召开了第32次秘书长办公会,又一次听取了文史委办公室关于筹建中国政协文史馆的情况汇报,并正式确定了工程的名称,将其定名为“中国政协文史馆”。大家一致认为,筹建中国政协文史馆是全国政协的一件大事,贾庆林同志、王忠禹同志非常重视,多次提出要尽快启动筹建工作,这对十届政协完成文史馆建设工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会议决定:

 

  第一,尽快成立中国政协文史馆筹建工作领导小组,筹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两个工作小组和一个办公室,其中功能设计工作小组请时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卞晋平同志牵头,负责研究建馆意义、馆藏和软件建设设施等具体问题,写出具体方案。基建立项工作小组请时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卢昌华同志牵头,负责研究选址、建设规模、资金筹措等问题,提出立项报告。办公室请卞晋平、卢昌华同志兼任主任,相关局室负责人为副主任和成员,负责建设方案和立项报告的制定与实施。会议责成文史委办公室将领导小组成员名单正式报领导审批。

 

  第二,适时召开中国政协文史馆筹建领导小组会议,对建馆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第三,在全国政协机关周边选择合适的馆址。

 

  第四,争取国家财政拨款专项支持文史馆建设,在此基础上,再向全国政协委员筹集部分资金。

 

  第五,尽快拿出文史馆功能设计方案和基建立项报告,力争年内立项报告得到批准。

 

▲2011年5月20日,时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卢昌华检查中国政协文史馆施工工地。

▲2011年11月17日,时任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卞晋平在展览布展工作第一次会议上讲话。

 

  这两次秘书长办公会议后,全国政协办公厅于2006年7月9日正式向国家发改委报送了《关于建设中国政协文史馆的立项报告》。为了尽快立项,报告里有一句话:“根据政协委员提案和主席批准,政协机关建设总体规划,经过与首规委的沟通,该委已同意在政协机关院内筹建中国政协文史馆,该馆建设规模为1.5万平方米,总投资为1.2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5000万元,不足部分自筹。”

 

  为什么提出要在政协院内建文史馆,因为十届政协只有两年多时间,如果要确保在十届政协期间完成,另外选址已经来不及了,只有盖在政协机关院内才能如期建成,所以当时只能这样报。

 

  立项报告上报后,发改委有关部门提出,建中国政协文史馆,必须先有文史馆的机构才能立项。于是,我们又赶快向中编办打报告请示,考虑到文史馆的正常运转,当时初步申请的编制将近百人。100人的编制,中编办批复不了,他们回复表示,此机构规模较大,只有在发改委批复同意立项后,才能研究机构编制的问题。

 

  这样一来就等于形成了一个结,发改委坚持没有机构不能批准工程建设,中编办则强调没有场所就不能批准机构。几个来回,几经反复,两个报告一个也没批下来。

 

  后来王忠禹同志出面,在政协机关请国家发改委、中编办等相关部门开会一起商讨解决的办法。经过反复讨论,最后中编办提出,是否可以先批一个20人的筹建机构,挂个牌子,其余编制以后再逐步推进。

 

  问题终于有了转机,2008年3月3日,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召开前,中编办下了批复:

 

  你厅关于设立中国政协文史馆的请示,现就有关问题复函如下:

 

  一、成立中国政协文史馆有利于加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宣传,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为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便于国家发改委尽快研究中国政协文史馆的项目审批工作,我们原则同意设立中国政协文史馆。

 

  二、中国政协文史馆的编制事宜,还需要继续研究,按程序进行。

 

  当日,我们拿中编办的批文去找发改委,但发改委表示没有具体人员编制数,无法核定建筑面积,立项报告又被搁置了。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全国上下抗震救灾,立项报告迟迟批不下来,直至9月26日,在贾庆林同志的亲自过问下,发改委的批文总算下来了。

 

▲2014年4月10日,泰国公主诗琳通参观“人民政协光辉历程”展览。

▲2015年9月11日,观众参观“伟大的胜利——‘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抗战’影像档案展”。

 

  全国政协办公厅报来关于建设中国政协文史馆的报告,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第一,为了妥善收藏保管全国政协积累的大量文史资料,宣传和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取得的成就,原则同意建设中国政协文史馆。

 

  第二,该项目总建筑面积15590平方米,其中工作人员办公用房1200平方米。项目估算总投资为1.3276亿元,所需投资由我委安排中央定额预算投资5000万元,其余投资由你厅自行解决。该项目后期审批手续由你厅办理,请你厅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认真组织实施。

 

  此时全国政协已经换届,按原定计划在十届政协内完成已不可能,只能在十一届政协继续建设。

 

  在什么地方建设文史馆始终是没有确定的问题。之前计划在政协院内建设,主要考虑尽快立项,实际上政协院内没有太大的地方可供选择,政协领导一直倾向于在政协周边选择一个适当的地块建文史馆。最后,还是贾庆林同志和王忠禹同志到全国政协礼堂楼顶查勘政协机关周围建设情况,根据西城区规划的方案,最终提出了在全国政协礼堂广场西侧建设文史馆的意见。经与北京市、金融街、总参等有关部门反复协商,经过规划、土地置换和拆迁等程序,终于在2010年5月26日举行了中国政协文史馆奠基仪式,十一届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和副主席王刚、钱运录、李兆焯、黄孟复、张梅颖、厉无畏出席。此时距发改委批准立项时间又过去了一年零八个月。

 

▲2016年7月4日,观众参观“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党旗诞生历程珍贵档案展”。

 

  为了加快工程建设,文史馆奠基之后,基建工程原本打算由政协出资交给金融街控股公司来建设,因为前期他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中国政协文史馆的建设主体是全国政协,不是金融街控股公司,如果由金融街控股公司负责建设,所有手续、审批程序等都要由他们去办,这无法行得通。想快又快不了,只能仍由政协自己建设,前后又用了4个多月时间办完了所有开工手续,工程建设才正式动工。

 

  2012年9月21日,中国政协文史馆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国政协举行了隆重热烈的开馆仪式,时任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切实把中国政协文史馆管理好,运用好,发展好”的要求。时任十一届政协副主席王刚、杜青林、钱运录、陈宗兴,以及十届政协副主席王忠禹、徐匡迪等也出席了开馆仪式。

 

  从2005年底十届政协30次主席会议提出建设文史馆,到2012年9月文史馆建成使用,前后经过两届政协,历时7年,至此终于交完成了各界政协委员和社会的期盼!

 

  文史馆为什么能够建成

 

▲2014年4月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中国政协文史馆为周恩来铜像揭幕并参观了“你是这样的人——缅怀周恩来同志珍品展”。

▲201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到中国政协文史馆参观“人民政协光辉历程”展和“档案实录——人民政协成立前后珍贵资料展”等展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出席参观活动。

 

  中国政协文史馆的建设真正是一项集合了政协委员智慧、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政协机关艰苦努力的系统工程。筹建的7年中,最终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真正盖楼时间只用了一年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前期的立项、编制、选址、设计、拆迁等环节。每完成一个环节,每向前推进一步,都涉及到很多方面,取得进展十分不易。在这中间,政协上下、社会各界都为文史馆建设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给予了有力的支持。现在回想起来,文史馆之所以能够建成,与以下几个方面是分不开的。

 

  一是全国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可以说,如果没有政协主席会议形成的共识,没有贾庆林同志亲自过问、亲自选址,没有王忠禹同志协调指挥,没有郑万通、钱运录等政协领导同志的落实,这个楼是建不起来的。文史馆奠基时有6位副主席参加,文史馆开馆时有6位副主席出席,这都充分体现了全国政协领导对建设文史馆的重视程度。

 

  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2012年5月,距工程交工时间仅一个多月,但文史馆正门上方由谁题写馆名还没落实。综合各方意见,都希望请贾庆林同志题写馆名。我去主席办公室向贾庆林同志汇报:“文史馆马上竣工了,大家一致希望能请您题写馆名。”贾庆林同志说:“能否请其他人?”我又把讨论的意见做了汇报。贾庆林同志又很认真地问道:“着急吗?”我说:“马上就要开馆了,很着急。”贾庆林同志说:“我考虑考虑。”为什么说很着急呢?因为我们得知两天后贾庆林同志要去外地调研,如果等他回来,时间就不允许了。隔了两天,星期一一上班,贾庆林同志的秘书就转来了他利用周末时间精心书写的好几幅馆名题字,让我们挑选。贾庆林同志对文史馆建设的重视和关心,让参加具体工作的同志非常感动。

 

▲2013年3月6日,为中国政协文史馆建设捐款的部分港澳全国政协委员在我馆参观“人民政协光辉历程”展览。

 

  二是全国政协委员的智慧和力量。正是由于政协委员通过提案、建议等方式,才推动了文史馆工程的立项和建设。馆址确定后,工程建设资金原想以国家投资为主,但实际上主要是港澳地区政协委员捐助。在工程奠基后,时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杨崇汇同志到香港、澳门向港澳委员介绍文史馆建设情况,希望得到委员的支持。时任十一届政协副主席董建华、何厚铧格外重视,在听取情况汇报后,带头捐款,每人捐助500万元港币。由于政协领导的重视,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共有44位港澳地区的全国政协委员为工程捐款达2.3亿元。这些资金全部用于文史馆的建设、布展和前期的运行。

 

  在文史馆建设施工的过程中,十一届政协常委王明明多次亲临工地现场,对文史馆的装修、馆内的布局安排、大门的设计、室内的布置等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还邀请几位画家,共同为文史馆会客厅创作了精美的国画作品。

 

▲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选捐赠我馆的杨小楼、梅兰芳、马连良、孟小冬等名家的音像制品

 

  特别是九届全国政协委员袁运甫先生和其子袁加先生,以及清华大学柳冠中教授都为文史馆一楼大厅和正门的设计倾注了心血,不仅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还直接参与了设计、装饰等工程,还有的政协委员为大楼的照明提供了节能灯具等方面的支持。值得高兴的是,在文史馆建成前后,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全国政协常委韩美林等上百名政协委员向文史馆捐赠了自己著作、艺术创作和有关文物,丰富了文史馆的馆藏。

 

  三是政协机关全体干部职工的汗水和心血。在政协秘书长的直接领导下,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办公室、人事局等部门为文史馆的先期筹建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机关事务管理局则在局长刘小宁的带领下,全力以赴,自始至终,参与了文史馆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特别是基建处的几位同志,几乎每天泡在工程建设现场,协调解决具体问题。机关各局室也都为文史馆的建设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按照机关工作计划安排,文史馆建成时,“人民政协光辉历程”展也必须同时开放参观。布展首先要有脚本,要提出具体布展意见,这就要求展览策划、展品征集、脚本撰写等一系列工作都要与文史馆的室内装修同步进行,不能进行二次装饰。这项工作非常艰巨,由谁来牵头负责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政协研究室巡视员杜亚利同志是合适的人选,当时他身体不好,在家休息,机关领导找到他,希望他能负责牵头展览工作。杜亚利同志顾全大局,不负所望,努力克服困难,抱病坚持工作,带了一班人加班加点,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了整个展览工作。可以说,如果没有全国政协机关上上下下的努力和奉献,文史馆是建不起来的。

 

▲2018年5月9日,观众参观“大道同行——从‘五一口号’到协商建国重要史事回顾展”。

▲2019年10月25日,观众参观“档案实录——人民政协成立前后珍贵资料展”。

 

  四是社会各界的帮助和关心。文史馆建设涉及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涉及国家发改委、中编办、总参,涉及诸多机构和部门。可以说,在文史馆立项、批复、选址、拆迁,直到开工建设的各个环节中,相关部门都给予了关心,在职责范围内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帮助。特别是周边的居民,对工程建设都给予了理解和支持。

 

  五是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工程建设者的付出和贡献。文史馆的工程建设是非常辛苦的,因为是在城区金融街进行建设,周边没有空地,施工条件非常有限,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工程建设常受干扰。但施工单位合理安排工期,一直在加班加点工作,并保证了工程质量,文史馆建筑结构荣获了“长城杯”奖。承担室内装修的施工单位更是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文史馆每一处的装修都付出了努力。

 

  文史馆投入使用的7年来,很好地发挥了展示窗口、研究园地、交流平台的作用,在“存史、资政、团结、育人”方面体现了独特优势,为展示好人民政协的光辉历程,宣传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出了积极努力。

 

  作为一名人民政协工作者,我为自己能够亲身参与文史馆的建设感到由衷自豪,也为文史馆今天的发展和成绩感到鼓舞和欣慰。相信随着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政协文史馆一定会在新的历史舞台上发挥出更独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