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
河池政协:“三聚焦”推动党建与履职深度融合
近年来,河池市政协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始终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政协工作全过程,通过聚焦政治引领、组织设置、融合共进,不断筑牢阵地、夯实堡垒、发挥效能,推动政协党建与履职工作同频共振、提质增效、创新发展。
聚焦政治引领,筑牢政协“党建阵地”。坚持把政协组织打造成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坚强阵地。“第一方阵”领方向。充分发挥政协党组“第一方阵”作用,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会、“书香政协”、委员讲堂等学习阵地,引导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上来,在全区政协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暨政协文史资料选题协作工作推进会作经验发言。开展读书分享100多期,委员讲堂120多场次,调研视察活动150次。“第一议题”凝共识。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引导机关干部和广大委员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并结合工作实践,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干好本职工作、推动政协事业的有效举措。组织委员集中学习研讨85场次,开展党性教育、专题辅导120多批2000多人次。“第一身份”聚同心。选派300多名党员委员担任协商议事室指导员,并教育引导他们牢记党员第一身份,把政治标准、政治要求落实到政协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全力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拓展、向群众延伸。近年来,召开协商议事会1200多场次,形成协商意见900多条,为群众办实事1400多件,获全国政协领导和自治区政协主要领导批示肯定。《自治区党委改革办简报》刊载我市政协工作经验。
聚焦组织设置,夯实政协“战斗堡垒”。完善政协党组织设置,同步探索建立有效管理党员、委员的市县政协一体化组织。健全“两个覆盖”,成立市政协党总支,下设机关党支部、离退休党支部,形成市政协“党组——机关党组——党总支部——机关党支部、离退休党支部——专委会党小组”五位一体组织体系;以专委会为依托,将2000多名市县政协委员编入相应专委会,推进党的组织对党员委员、党的工作对政协委员“两个全覆盖”,深度激发委员们的履职热情,促进整体工作提升。做实“三个联系”。完善市政协党组和机关党组成员联系指导11县(区)政协“双联”制度,以“五个一”活动为抓手,促进政协党建和整体效能双提升。健全市政协党组成员联系界别、联系专委会及联系专委会党小组负责人“三联”制度,通过定期开展学习、通报情况、指导履职、交流思想,把党组织有效管理落到实处。市政协办公室多次获评全区履职提质增效先进集体。印发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工作办法,2000多名市县委员与4200多名界别群众建立起常态化联系机制。推进“五大行动”。充分发挥党员在委员专项行动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政协之能”服务“发展之为”。全区政协“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委员行动”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组织委员进村入户,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全区政协“乡村振兴 委员行动”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万企兴万村”行动成效显著,获全国政协领导批示肯定。
聚焦融合共进,提升政协“党建效能”。党建融入履职链条。聚焦“六新河池”建设前瞻性、全局性问题,由市政协党组成员、党员委员牵头开展20多个专题协商和视察调研活动并形成专题报告,提出具有参考价值意见建议150多条,市党政领导批示70多人次,做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履职就跟进到哪里,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独特优势和作用。健全落实党委政府会同政协制定年度协商计划制度,确保政协履职始终与党委政府步调一致,更好服务中心大局。党建融入工作创新。创新协商式监督,助推党委政府重要工作、重大决策落地见效。推荐355名市县委员担任党政部门特约监督员,让委员深入到党委政府部门之中开展点对点、常态化、融入式监督,充分发挥纠风“前沿哨”、落实“助推器”作用,有效增强民主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列为全区“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单位通报表扬名单。党建融入帮扶工作。完善城乡党建结对共建机制,推动市政协机关党支部与大化瑶族自治县仁良村党支部建立深层次、多角度协同共进模式,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组织带领群众大力发展“庭院经济”,130多户农户走上产业“致富路”,20户农户评县级示范户,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大化县发展庭院经济经验在全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作交流发言。□ 黄 河 陈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