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
河池市南丹县政协委员黎凤珍:巧手“绣”出幸福花
黎凤珍越来越忙碌了……
2024年清明过后,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县政协的支持下,面积1200平方米的黎凤珍白裤瑶民族服饰产业楼已经建成投产,南丹县凤珍蓝靛染布坊、南丹县白裤瑶文化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同时在该楼挂牌。这是黎凤珍的第3个工坊。
从美化入眼细处入手,把民族的技艺传承给子孙后代
“注意精细,美化全景!”在河池市南丹县八圩瑶族乡八圩中心小学,一位身穿瑶族服饰的朴实工匠正手把手教小学生们学刺绣。
这位工匠就是黎凤珍,作为国家部委首批认定的乡村工匠名师、自治区级瑶族服饰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她如今身兼多职。八圩中心小学瑶族班的“客座教师”,是她众多“职务”中的一个。她经常到各乡镇奔波,给瑶族学生们传授瑶族服饰制作技艺。
岁逾天命之年的黎凤珍从事土法染布和瑶族服饰手工制作已有30多年。在沿袭瑶族服饰制作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黎凤珍在布料浸染技术、手工图案刺绣等方面大胆摸索创新,总结出一道独特的浸染工序。她使用自制的蕨菜灰、瑶家酒和蓝靛等原材料,染出的布料颜色均匀,穿着舒适。凭借精湛的服饰制作技艺,黎凤珍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瑶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河池市劳动模范等称号。为了让白裤瑶服饰制作技艺得到更好传承,黎凤珍决定把所掌握的技艺传授给更多人。她不定期组织当地瑶族群众到自己所开设的凤珍蓝靛染布非遗工坊学习浸染技术,周末还组织学生到工坊学习服饰刺绣技艺。此外,黎凤珍多次到八圩中学、八圩小学、瑶寨小学等校和南丹县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举行瑶族服饰刺绣技艺现场培训,教授学生和瑶族群众1600多人次。
南丹县凤珍蓝靛染布非遗工坊先后获得2022年中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广西首批文化“双创示范企业”、自治区妇联授牌的“金绣球”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广西青年创业示范基地、乡村振兴帮扶车间等称号。2024年3月,黎凤珍入选全国首批乡村工匠名师。
有效利用协商平台,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勤劳朴实的黎凤珍不仅担负起传承、发展民族技艺的责任,还带领更多瑶族同胞利用白裤瑶服饰文化,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共同走上增收致富之路。
里湖瑶族乡移民搬迁安置点朵努社区居民90%以上为白裤瑶群众。当选为县政协委员后,黎凤珍委员秉承对瑶族服饰的传承发展,让更多的白裤瑶群众了解民族文化,扩面传承,经常到社区、村屯、学校指导瑶族妇女及学生制作服饰,手把手地传授技艺,使得新一代的瑶族女子学到瑶族服饰制作技艺精髓。黎凤珍发现,以前的她只是一个手工艺人,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只知道染布、绣衣服、卖衣服,心里想的,是把自己的染坊和绣坊做好,赚钱。成为县政协委员后,在县政协引导下,她发现,原来还能协助党委、政府做好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工作,收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参与协商解决安置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能影响和带动瑶族妇女一起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她的委员身份能把群众对党委、政府决策的意见建议直接以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的方式提交给政府,她在群众中获得了更多更大的信任。
2021年底,南丹县政协黎凤珍委员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室成立后,黎凤珍的劲头更足了。依托委员工作室,她努力在文化引领、民族团结、增收致富方面不断服务瑶乡同胞,小小委员工作室变成了服务群众大舞台。2022年以来,她引导和带动安置区群众参与文化传承,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牵头开展县内外瑶族服饰传承、进校园、展示推广活动40余次。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绣活”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南丹县政协的鼓励支持下,黎凤珍委员工作室把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旅游推广相融合,把工作室建到景区,推动白裤瑶传统服饰销售、传统服饰半成品加工、蓝染布加工与销售、土棉布加工与销售、手工艺文创产品开发、手工艺体验等项目发展,累计年销售400多万元,带动近200名瑶族妇女长期在作坊务工,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黎凤珍不仅让白裤瑶原始制布技术、刺绣技艺得到提升,还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带动安置点及其他乡镇的白裤瑶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并以群众分散制作、绣坊认购订单、公司销售运营的“农户+基地+公司”的灵活模式,有效解决了移民安置点少数民族妇女就业增收问题,明显改善了瑶族群众的生活。
黎凤珍,这位文化不高、踏踏实实、淳朴憨厚的瑶族阿娅,用勤劳双手,默默奉献,精心绣出的一幅幅图案,绘就了县政协委员栩栩如生的履职故事。□ 潘丹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