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西政协网首页 > 时政动态 > 正文

广西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2023-05-22 08:08:00 作者:余 锋 计韦杰 来源:广西日报
【字体:

广西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筑牢生态屏障  共建美丽家园
 
  广西是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第3位,红树林面积位居全国第2位。同时,广西是白头叶猴、猫儿山林蛙等18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的全球仅有分布地,也是中国候鸟向澳大利亚、日本迁飞的重要通道,肩负履行《国际湿地公约》以及国际候鸟保护协定的重要职责。目前,全区已建成自然保护地223个,在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广西在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展望未来,又将如何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筑牢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在第2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之际,记者就此采访了我区相关部门负责人。
 
  A 加强自然保护地全过程监管
 
  自然保护地是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最精华、最基本的部分,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广西是全国建立自然保护地较早的省区之一,目前,全区共建立了223处自然保护地(扣除重叠面积后总面积为225.36万公顷,占广西陆域国土面积的9.48%)。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壮大,为众多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提供生存栖息、繁衍发展的理想之地。
 
  谈及如何运用现代化监测手段提高对自然保护地的监管效率,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李一平介绍说:“基于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航测等技术手段,我厅组织开发了广西自然保护地‘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管体系,通过加密或延长监测周期,加大监测范围,对全区自然保护区进行全过程监管,提前发现问题,把重点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据了解,2017—2022年,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会同自治区林业局等相关部门连续六年开展了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进一步强化监督检查。截至2022年底,全区自然保护地范围共排查发现问题811个,其中国家监督重点问题42个和地方核查重点问题26个并已全部整改完成。根据国家遥感监测结果显示,全区自然保护区生态破坏现象逐年减少,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面积逐年减缓,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面积和重点问题面积实现“双下降”,采砂采石、工矿企业以及核心区和缓冲区旅游和水电设施“四类重点”问题得到了明显控制。
 
  近年来,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暂行办法》等多项自然保护地监督执法政策性文件的出台实施,对自然保护地监测、评估、考核、执法、监督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有效提高了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效率和水平。
 
  “下一步,环保部门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严肃查处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环境破坏违法违规问题,扎实推进问题处理和整改,促进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和监督责任落实落地,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积极贡献。”李一平表示。
 
  B 持续开展珍稀濒危物种迁地保护
 
  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措施。
 
  近年来,广西林业主管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持续开展濒危物种迁地保护,在全国首次实现膝柄木野外回归种植,首次攻克穿山甲子三代(第四代)人工繁育难题;成功开展资源冷杉、元宝山冷杉、蒜头果、苏铁等珍稀濒危植物的回归,以及中华穿山甲、冠斑犀鸟、鳄蜥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野外放归工作,为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与种群恢复积累了宝贵经验;成立了广西(南宁)国家植物园创建前期推进工作专班,加快推进我区国家植物园创建各项工作。
 
  目前,由广西、贵州联合创建的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列入经国务院批复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对此,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进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工作,这将进一步推动广西加强岩溶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
 
  据自治区林业局副局长黄政康介绍,下一步,我区将强化以林长制为抓手,将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地、重要湿地建设管理等内容纳入林长制考核指标;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持续开展野生动植物重要物种重点区域调查与监测;大力普及宣传自然保护地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让社会各界更加深入理解并大力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C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广西自然资源条件优越,农作物、畜禽、水产、农业微生物等农业种质资源丰富。近年来,广西持续进行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和监测,经过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活动,种质资源保护体系逐步完善,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成效显著。
 
  据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李豪兵介绍,近年来,广西研究出台了《广西落实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总体方案》和农作物、畜禽、水产等3个具体实施方案,并成立广西落实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以及自治区级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技术专家组,统筹指导各地开展普查工作。目前,已完成88个畜禽品种、50个水产养殖品种体尺体重、生产性能和繁育性能等测定,以及西林水牛等5个地方品种2万份遗传材料的采集、制作和保存工作;开展南丹黑猪等8个新发现畜禽遗传资源初步评估审核,并将相关遗传资源鉴定材料报国家审定。
 
  同时,广西还加强农业种质资源库(场、区、圃)建设,实施农业种质资源登记行动,分类布局建设自治区级农作物、畜禽、水产、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开展了产学研联合攻关,重点针对水稻、玉米、蔬菜、甘蔗、芒果、香蕉等6个农作物品种开展育种联合攻关。目前,已建成2个国家级、40个自治区级以上农作物种质资源圃(库),6个国家级、23个自治区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2个国家级和28个自治区级水产良种场。
 
  此外,广西拥有红树林、盐沼、海草床等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特别是红树林资源丰富,分布面积约0.94万公顷,发展海洋碳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现实基础。目前,广西海洋部门已组织开展了蓝碳生态系统的调查、修复和评估等方面的技术体系建设。
 
  据自治区海洋局副局长谢显之介绍,下一步,广西将不断细化工作措施,抓好广西红树林生态系统碳汇调查评估和碳交易试点工作,并逐步覆盖其他类型生态系统。其中一项重点工作就是科学实施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巩固提升重要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按质按量完成7个已获批中央资金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到2023年末,争取修复岸线100公里,保护修复红树林面积1400公顷,修复整治海域10000公顷。同时,还将争取国家指导和支持我区建立广西海洋碳汇交易平台,抢抓碳汇发展新机遇,推动实施广西红树林碳汇调查评估和碳交易试点工作,并加强蓝碳领域科普宣传,推动国际合作,提升蓝碳发展的话语权。□ 余 锋 计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