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西政协网首页 > 时政动态 > 正文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

2021-04-28 08:15:00 作者:董文锋 李 耿 来源:广西日报
【字体:

4月27日,众多游客在桂林市象鼻山公园游览,为甲天下的桂林山水点赞。 唐艳兰/摄
 
  4月26日,习近平来到桂林市象鼻山公园,远眺山水风貌,沿步道察看商业、邮政等服务设施。
 
  习近平指出,桂林是一座山水甲天下的旅游名城。这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呵护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升格调品位,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
 
  “总书记对桂林山水很有感情,对桂林文化很感兴趣”
 
  雨后的漓江,碧波荡漾,如诗如画。作为桂林山水的象征,象鼻山正笼罩在薄雾之中。
 
  4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桂林市象鼻山公园考察,并同游客亲切交谈。
 
  象鼻山是桂林市的城徽标志,位于桂林市内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因山形酷似一头站在江边伸鼻豪饮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
 
  早在唐宋时期,象鼻山就成为著名游览胜地。明代诗人孔镛写道:“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波。青山自是饶奇骨,白日相看不厌多。”
 
  “总书记微笑着过来和我们打招呼。”桂林象山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莫海是总书记考察象鼻山公园的讲解员,回想起刚见到总书记时的情形,她仍激动不已。
 
  在象鼻山公园,习近平总书记边看边认真听讲解。莫海向总书记介绍了水月洞、普贤塔、象眼岩以及江对面的訾洲烟雨等主要景点。“每个景点的介绍总书记都听得很仔细,并不时询问。”莫海说,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总书记对水月洞石刻非常感兴趣。
 
  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身之间有个通透的石洞,石洞与水中倒影宛如一轮月亮,故而得名水月洞。历代文人墨客流连于此,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得知洞内有张孝祥《朝阳亭诗并序》、范成大《复水月洞铭》并序、陆游诗稿手札等摩崖石刻,总书记点头称赞。
 
  “在象鼻山前,总书记还特意吟诵了韩愈‘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的诗句,总书记对桂林山水很有感情,对桂林文化很感兴趣。”莫海说,“这是对我们桂林旅游的莫大肯定。”
 
  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还沿步道察看商业、邮政等服务设施。“简直不敢相信,总书记竟然来到我们特产经营店,并向大家挥手问好,当时我的心激动得都快要跳出来了。”象山景区特产经营店店员周丽丽,一直沉浸在见到总书记时的喜悦中。
 
  在特产经营店里,周丽丽向总书记介绍了桂林特产三花酒、辣椒酱、米粉、米饼等。当介绍到店里销售的罗汉果、荔浦芋等扶贫产品时,总书记停下了脚步,详细询问扶贫产品销售价格和带动农民增收情况。“我觉得总书记时时刻刻都把老百姓装在心里,那一刻我的眼泪差点掉了出来。”周丽丽告诉记者。
 
  除了特产经营店,习近平总书记还专门来到象山公园主题邮局。“当时,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邮局营业员文镜霖说。
 
  在介绍邮局销售的文创产品时,文镜霖向总书记推介了画册《漓江赋》、自治区成立60周年时发行的邮票和印有山水图案的搪瓷杯。“介绍的每一件东西,总书记都拿在手里细细端详。”文镜霖告诉记者,特别是《漓江赋》,里面有猫儿山、磨盘山、碧莲峰等20处桂林精华旅游景点的水彩图案和介绍,总书记仔细翻阅每一页,看得很认真,并称赞“桂林是个好地方”。
 
  在象山公园主题邮局,习近平总书记关切地询问疫情过后景区旅游恢复情况。据统计,今年一季度桂林市接待游客总人数1814.97万人次,同比2020年增长159.22%,恢复至2019年同期71.61%;实现旅游总消费232.76亿元,同比2020年增长125.97%,恢复至2019年同期64.05%。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升格调品位”
 
  桂林之美,不仅在山水。如果把桂林比作一本书,山水是这本书的封面,翻开封面,阅读的是文化。
 
  4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桂林市象鼻山公园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升格调品位,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
 
  如今,逍遥楼也成了游客来桂林的网红“打卡”地。
 
  “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唐代诗人宋之问曾在桂林逍遥楼写下这样的诗句。建于唐代的逍遥楼毁于战火。2014年,桂林市决定在原址重建逍遥楼,重建的逍遥楼为二层三檐仿唐式建筑,现已成为展现桂林历史文化的新地标。
 
  华灯初上,登上逍遥楼,漓水诸峰尽收眼底。驻足凭眺,聆听桂林城千年历史文化的回响。以山水著称于世的桂林,因这穿越1300年历史兴衰的逍遥楼,散发出人文之美。
 
  山水为骨,文化为魂。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市、文化强市,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之路,“一城文化满城绿”的桂林风韵全面彰显。
 
  桂林以落实《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按照“加快建设新城、疏解提升老城,产业融合发展、城乡协调推进,生态文化相融、富裕和谐桂林”的总要求,一体谋划、联动推进,在生态治理的同时,着力推动生态旅游牵手、文化旅游融合,打造了“山、水、城、文”和谐共生新模式——
 
  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利用传统历史文化资源,重建逍遥楼,保护修缮王府片区人文遗存,再现了桂林千年古城的繁华盛景,让桂林历史文化名城新地标越来越红火;
 
  融创文化旅游城、遇龙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桂林千古情等标志性项目陆续建成,乡村旅游、健康养生、体育休闲、文化演艺等旅游新经济蓬勃发展,传统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之路越走越宽敞;
 
  建成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设施,红色文化成为文旅融合新亮点……
 
  “梦幻水舞台,桂林邀你来!”在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桂林分会场的亮相,让桂林文化迎来了全球瞩目的“高光时刻”。这个与桂林山水人文完美契合的舞台惊艳了观众。这是桂林带给全世界的一道丰盛的“年夜饭”,更是一次激发桂林市民文化自信的精彩亮相。
 
  桂林有山,桂林有水,桂林有戏。秉承生态立市,坚持文化铸魂,桂林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步伐坚实、足音铿锵,以“世界一流”为发展目标阔步前行。
 
  “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宜居城市”
 
  4月26日,福建游客吴振荣说自己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
 
  “我们正在象鼻山公园游览,突然看到习近平总书记迎面走来,我们都很激动,不停地向总书记挥手。”吴振荣回忆说,“总书记停下脚步,问我们是从哪里来的、都去了哪里游玩,非常和蔼可亲。”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格调品位,努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宜居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对桂林市寄予深切厚望。
 
  去年12月27日,位于雁山区桂林融创国际旅游度假区内的桂林融创万达嘉华酒店盛大开业,如今已成为众多游客到桂林首选的酒店。
 
  今年6月26日,桂林融创国际旅游度假区将正式对外开放。该度假区作为广西文旅融合发展的龙头项目,一期投资90亿元,包括酒店群、室外主题乐园、海世界、水世界、旅游小镇等,项目全部开业后预计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旅游年收入50亿元,解决就业两万人。
 
  2020年,桂林国际旅游胜地1.0圆满收官。2021年,随着旅游胜地建设的持续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进入了新时代。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从扬帆起航,到加快建设,再到打造“升级版”,桂林城市发生了华丽嬗变——旅游基础设施日渐完善、旅游服务逐步提升、旅游文化深度融合、旅游产品业态不断丰富、旅游美誉度迅速攀升。
 
  在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中,桂林市坚持项目建设带动,引进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带动产业升级——
 
  桂林袭汇国际文化世界、恭城瑶家大院互联网影视旅游基地等重大文化项目加速建设;
 
  成功引进会仙湿地国际旅游度假小镇、兴安乐满地5A级文化旅游康养综合体、美好家园国际旅居康养小镇、愚自乐园地中海度假村(二期)、益田(雁山)民国风情小镇等一批投资50亿元以上、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引领产业走向的重大项目,极大丰富了旅游内涵,推动桂林旅游由单一观光型向多元综合型发展;
 
  依托世界级旅游资源、名城优势,主动对接世界顶级大公司大品牌,引进海航、腾讯、万达、华润等大企业大集团;
 
  桂林航空公司、“一键游桂林”、融创文化旅游城、华润养生谷等一批高端项目,推动了旅游业态、品质和品牌“三个提升”,国际旅游市场、理念、人才“三个对接”,把桂林“散小弱”的景区景点不断整合升级做大做强,形成了旅游产业品质化、高端化、品牌化、标准化的桂林经验,引领高端旅游发展新风向。
 
  随着全域旅游时代的来临,桂林市深入实施“旅游+”“+旅游”战略,培育了一大批新模式、新业态,文旅与康养、农业、工业、教育融合,与扶贫结合,打造了逍遥楼、东西巷等一批历史文化新地标;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全面启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设施纳入全国“重走长征路”精品线路,红色旅游成为桂林旅游新“爆点”。□ 董文锋 李 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