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

贺州市政协帮扶贫困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2020-07-21 08:39:00 作者:陈志永 来源:广西政协报
【字体:

一首动人的生态扶贫之歌

——贺州市政协帮扶贫困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纪实

 

  盛夏时节,桂东山区,草木葳蕤。在萌渚岭余脉崇山峻岭的褶皱深处,藏着一个叫“大冷水”的山冲,这里茂林修竹,溪流淙淙,一株株笔直入云的杉木上,簇簇石斛茎叶肥壮,林荫下草珊瑚恣意舒展枝叶;浑身雪白的“罗曼粉”蛋鸡成群结对地在草丛间觅食,体形健硕的麻鸭在清澈见底的山泉里畅游,“嗡嗡”飞舞的蜜蜂在蜂箱内外忙碌起落……

 

  这条生机盎然的山冲,就是贺州市八步区南乡镇江坪村集体创办的“大冷水”种养基地。可别小瞧了这个种养基地,每年这里能为村里带来近20万元的经济收入。

 

  4年前的“大冷水”种养基地,只是一片人迹罕至的深山野林,其喜变“聚宝盆”的一点一滴,都离不开贺州市政协的倾力帮扶。

 

  困 窘

 

  南乡河畔,莽莽群山,江坪村就嵌在大山间。该村地处滑水冲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边缘,山高林密田地少,全村近500户1700人,著名的龙水金矿就位于该村所辖地盘。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金矿开采鼎盛时期,曾有上万名工人、家属在江坪村生产、生活,村民们傍着财大气粗的“矿老大”,收入门路多,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可惜好景不长,随着龙水金矿资源日益枯竭,生产每况愈下,江坪村的繁盛景象终成昨日黄花。特别是滑水冲自然保护区成立后,该村原来所辖的山林大部分划入保护区范围,树不能砍,山不能垦,江坪村一时陷入了守着绿水青山过着紧巴日子的困境。村里大多数青壮年靠外出打工养家糊口,平日里只剩下老人小孩和一些病弱残疾村民留守家园,村“两委”工作多年难见起色,村集体经济更是沦为“空壳”……往日以繁华热闹闻名远近的江坪村,成了一个典型的贫困山村,2015年底,全村贫困发生率为17.3%。

 

  耕 耘

 

  2016年初,各地扶贫工作进入攻城拔寨阶段,贺州市政协领受了结对帮扶江坪村脱贫摘帽奔小康的任务,时任市政协主席陆海平挂点联系该村。

 

  市政协精心选派了吃苦耐劳、责任心强的优秀干部组成扶贫工作队真蹲实驻,会同村“两委”干部并肩携手向贫困宣战。同时,发挥本单位熟悉“三农”干部众多的优势,多次组织精兵强将下沉江坪村走访调研,召开“诸葛亮议事会”,为村民脱贫摘帽、村集体经济增收把脉问诊、寻求路子。

 

  江坪村群众大多散居在各个山头,交通不便,山林面积虽然宽广,但却不能随意砍伐林木变成收入;田地少而散,不适宜连片发展常规种植业,江坪村脱贫增收路在何方?贺州市政协从厅级主官到科级干部,都在苦苦思考、探索。通过咨询林业部门和滑水冲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市政协获悉,自然保护区分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核心区、缓冲区一草一木都不能动,但试验区范围的山林可以适当发展“林下经济”,而江坪村所辖山林有一部分属于试验区,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何不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

 

  发展“林下经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种什么养什么?所需资金如何筹措?村民缺乏种养技术怎么办?产品销路如何解决?……这一大堆摆在贺州市政协面前的现实问题,都是“烫手芋”。

 

  南乡鸭,是入选国家地理标志的名优特产,驰誉桂粤湘交界地区,市场需求量大,当地群众历来也有养殖习惯。据说,在南乡山冲水里养大的麻鸭肉质特别甘美、风味独特,养殖南乡鸭,应该是首选!中草药种植,是贺州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朝阳产业,符合“林下经济”发展方向,扶贫政策也有倾斜,这也是可以重点考虑的……

 

  产业项目选准后,接下来是选址了。2018年春,贺州市政协机关驻村工作队员们与村“两委”干部跋山涉水,寻找最适合的“风水宝地”。经过一周的野外勘查、比对,大家一致确定离村委3公里远的“大冷水”山冲。这里位于主干公路旁边,呈喇叭形,只有一条简易泥巴公路通入,环境相对封闭,植被茂密、杉木成林、溪水长流、空气清新,又远离村寨,发展种养业不易受到各种因素干扰,特别是利于家禽防疫。

 

  万事俱备,尚欠东风。贺州市政协机关旋即引导江坪村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向林业、扶贫部门申报产业项目,争取到40万元扶持资金,用于建设“大冷水”种养基地,同时与广西正能农林健康产业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公司提供石斛种苗和技术指导,公司负责保价回收;不久,又与贺州华康药业公司达成合作意向,由公司提供5万株草珊瑚种苗并负责保价回收。经过村干群众一个多月的劳动,20多亩杉木林完成了美丽蝶变,成为仿野生石斛、草珊瑚种植园。在写好“种”的文章之余,市政协机关又引导村民利用深山优质水源,在山坡上建成几百平米的鸡棚、鸭舍,引进德国“罗曼粉”蛋鸡500羽、优质肉鸡1000羽、麻鸭800羽,在林下、溪边放养;接着又养殖了20多箱蜜蜂,充分利用石斛花和大山里的各种野花蜜源……

 

  收 获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18年中秋佳节来临之际,第一批商品麻鸭、肉鸡出栏,第一批“洋鸡”鸡蛋落地装箱,第一批石斛花蜜酿成,贺州市政协机关干部职工争相购买。品尝之后,大家交口称赞“好山好水出靓货”,纷纷在朋友圈炫晒,使得“大冷水”基地的肉鸡、土鸭、鸡蛋、蜂蜜顿时名声大噪,供不应求。随着种养规模不断扩大,市政协机关又引导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代表经常到市内外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会,鼓励村民用传统方法制做腊鸭,定制精致礼盒加以包装。驻村工作队员主动出击,登门走访城区各大超市洽谈,让“大冷水”基地的腊鸭等土特产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为村民解决产品销路的后顾之忧。

 

  正应了“越努力越幸运”这句话,“大冷水”基地创办成功,吸引了城里的老板前来投资。2019年初,贺州市蓝天房地产开发商慕名到江坪村考察,看中了一条生态环境良好的山冲,租下上百亩山地,投资数十万元,雇请当地近10名村民,建成了一个鸡、鸭、鱼立体养殖基地……

 

  2019年,江坪村通过“大冷水”种养基地农产品销售,以及集体山场的流转租赁,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5万元,并实现30多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大冷水”变成了“聚宝盆”。更让人高兴的是,种养基地还成了“培训基地”,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前往学习种养技术,激发他们利用坡地、溪河养鸡养鸭,发展庭院经济增加收入。如,长年在广东打工的村民吴芳地,回乡看到村办种养基地经营得如此红火,也辞工返乡创业,种植砂糖桔、养殖“南乡鸭”,年收入比在外打工明显增加,也能照顾家人。

 

  短短几年间,江坪从昔日的“空壳村”,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5万元的“明星村”,村“两委”有钱为群众办公益事业了,凝聚力、号召力大大提升,村党支部也于2019年被评为自治区四星级基层党组织。党建促扶贫,2019年底,该村贫困率下降至0.11%,顺利通过上级核查验收出列。江坪村的华丽转身,吸引了上级主流媒体的目光,近年来,先后有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贺州日报、贺州电视台以及贺州新闻网等媒体记者前往采访报道,“大冷水”种养基地正逐渐成为网红打卡点,向康养胜地、乡村游景点方向迈进……  □ 陈志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