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

一条村级水泥路 放飞山区致富梦

2013-02-19 00:00:00  
【字体:

    “水泥公路建成通车,对我们村的交通和经济发展有了很大的帮助,今后的生活也更加有奔头了。”今年春节期间,记者到东兰县隘洞镇纳怀村探亲时,谈及屋前崭新的水泥公路,该村可有屯的村民韦仲方高兴地说。
    路难行,曾是纳怀村难以逾越的一道坎。1998年,隘洞镇隘洞圩至坡拉村按四级砂石路的标准建成一条长29 .3公里的村级路,成为是红水河北岸丘陵山区唯一的公路,沿线的隘洞镇纳就、纳怀、坡拉等东兰县重点扶贫的7个行政村也就此告别了“无路难”的历史。然而,由于养护管理滞后,加上过往车辆超载严重,没几年,路面就变得坑坑洼洼,而几乎不能通行车辆。2009年春节,记者探亲时曾行经这条公路,发现从隘洞圩到纳怀村纳江屯仅10公里的路段就有8处塌方,路面更是凹凸不平,除了农用拖拉机和两轮摩托车能缓慢通行,其他车辆只能“望路兴叹”。去年3月,东兰县紧紧抓住我区新一轮扶贫攻坚的机遇,将隘洞圩至坡拉村的村级公路硬化列为全县农村水泥公路建设的重点项目,积极筹措资金,并争取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专项经费支持。经过9个多月的紧张施工,终于赶在今年春节前竣工通车。
    “还没修成水泥路之前,我们往返这条路都是遭罪,特别是遇到下雨天,路又滑又溜,来往的人常常是一身泥一身水,对于那些送孩子上学的老人来说,更是苦不堪言。”韦仲方告诉记者,得知村道修成水泥路后,在贵州省罗甸县打工的他,用两年来打工的所有积蓄买了一辆农用运输车开了回来。“现在路况变好了,运输成本大大降低,我就想着回家创业。”韦仲方说:“过去由于交通运输不够便利,我们这一带盛产的板栗、油茶、沙梨等土特产,很难外销,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烂在树上。”
    “准备干嘛去呀?”在纳怀村纳江屯,记者与正在装鸡上车的村民韩忠概搭讪。“人家上门来要货。这段时间我在林下散养的这些土鸡供不应求,可忙了。”他一脸兴奋地说:“我首批出栏的200多只土鸡,现在就剩这几十只了。”他告诉记者,自从得知村里的公路要翻修建成水泥路后,他去年6月份从广州辞工回来,在家里搞起了养殖。因为肉质好,自打他将第一批土鸡拿到隘洞圩出售后,就得到认可,加上现在水泥公路修成,经常有人主动联系上门来买,他按市场价每斤24元粗算过,首批出栏的土鸡如全部卖出,将得到8000元以上的纯收入。“我早就想在家搞养殖,无奈路不好,所需的东西难以运进来,要外销的东西也运不出去,所以只能外出打工。”谈到修水泥路一事,韩忠概深有感触地说:“靠山吃山,我们这里是典型的丘陵山区,有种养方面的优势,而且离县城才20多公里,现在路好了,只要勤快一点,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
    “过去,我们爱路护路意识不强,路面严重变形,才导致了后来‘有路不通车’的尴尬。”采访中,纳怀村党支部书记韩建凡向记者坦言:“我们沿线各村已经有了共识,今后将加强公路的养护工作,让这条路更好发挥脱贫致富的引擎功能。”

□ 本报记者 黄富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