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
重视和发挥文史资料存史咨政团结育人功能——宜州市政协挖掘文史资料整编文史成果丰硕
本报宜州讯(记者 韦荣财 农战耀)2011年出版的《宜州政协志》填补了市政协文化存留的空白,是河池市第一部公开出版的政协志书;宜州市政协被自治区政协授予“广西2007年—2011年政协文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近年来,宜州市政协深入挖掘人文历史资料,积极整编文史成果,努力发挥了文史资料的存史、咨政、团结、育人的功能。
宜州是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古城,文化积淀深厚,文史资料丰富。该市政协把文史资料工作列入政协服务科学发展大局工作中统一谋划和部署,定期召开文史资料工作座谈会,研究和探讨新时期政协文史工作发展方向和重点。同时,为了深挖文史资源,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文史资料,宜州市政协采取广泛征集和专题组稿相结合的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文史稿件征集工作。在2007年组织编纂《宜州政协志》时,该市政协就多次召开座谈会,向离退休干部、特约撰稿人、广大政协委员约稿;在市内有线电视等媒体刊登启事,印制《征稿启事》宣传单;发挥乡镇政协联络工作组的作用,请他们组织人员撰稿或提供史料线索。《宜州政协志》编撰以来,得到了广大政协委员和社会人士的广泛支持,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除题词、图片、序言、凡例和概述外,正文共分五篇十六章,计50余万字,记录了宜州市政协自1955年成立以来50多年的不平凡历程,填补市政协文化存留的空白,是河池市第一部公开出版的政协志书。
在保证文史资料质量方面,宜州市政协坚持亲历、亲见、亲闻的特性,对稿件要求做到真实、具体、有可读性、有一定价值和意义。在选题方面,要求做到切合地方实际,具有历史依据,符合时代要求。对于文稿涉及的历史,想方设法核实无误。对于文稿的文字,不但要求尽量减少错漏,而且要求涉及地名、人名以及其他特定名称的务必做到精准。在把关工作中,市政协实行“三关”制,即由文史委干部集体讨论把关或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把关,再由分管领导审阅,最后提交主席会议集体共同把关。据统计,2002年以来,宜州市政协先后挖掘和征集到各类文史资料800多篇、100多万字,图片600多张,编辑出版了《宜州文史》、《政协宜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活动剪影》等多部文史资料集,为扩大宜州知名度、促进宜州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被自治区政协授予“2007—2011年文史资料工作先进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