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

河池市政协倾力助推扶贫开发纪实

2012-08-06 00:00:00  来源:河池政协 陈海洋
【字体:

        日前,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乡弄模村瑶族老人蒙志波,告别了祖辈居住的偏僻山弄,与同村的60多户瑶胞群众一道,高高兴兴地来到紧挨公路的九香瑶族新村,搬进了装修一新的住房。这是该市扶贫开发中农民得实惠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河池市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一系列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使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获得了较大提升。成绩的背后,凝聚着市政协倾力助推和积极参与的辛勤汗水。
        河池市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刘三姐故乡”、“铜鼓之乡”、“有色金属之乡”、“水电之乡”、“长寿之乡”等多项美誉。但由于自然和历史方面的原因,大石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人均可用耕地少,全市11个县(市、区)中,有9个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个县级市、区是自治区级贫困县,按照国家新扶贫标准,全市现阶段贫困人口达162万人,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面广。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有效推进扶贫开发,带领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不仅党委政府重视,市政协也一直在关注,并通过提交提案、大会发言、反映社情民意等形式,积极建言献策,促成一些重大问题的有效解决。
       2006年以来,市政协先后召开9次常委会议研究扶贫开发问题,形成并提交提案21件、大会发言16份、反映社情民意信息33篇,提出了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推进全市扶贫开发建设发挥了决策参考作用。2008年初,市政协12名委员联名提出《推行“参与式”扶贫开发模式,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的提案。市政府采纳了这些建议,把“参与式扶贫”工作模式引入扶贫开发工作环节中,通过组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出资等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为全市扶贫开发步入快车道奠定了良好基础。2008年以来,全市实施参与式扶贫示范点28个,并以此辐射带动903个贫困村,分三批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累计投入资金6.92亿元,903个贫困村实现了村村通路、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今年年初,市政协组织联合调研组深入全市11个县(市、区)的60多个扶贫重点村,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将调研与考察结合起来,组织考察团赶赴云南省文山州、曲靖市、重庆市南川区、贵州省铜仁市等地,对周边地区实施扶贫开发的主要模式和成效进行了学习考察,从中找差距、查症结、理思路,并形成专题报告。
        报告建议,针对河池石漠化严重、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市情,在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中,应当注重科学规划,对新一轮扶贫攻坚规划进行充实和完善,使规划细化到户、责任落实到人;注重构建长效帮扶机制,建立完善“党委统揽、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各方参与、合力攻坚”的工作机制,制定科学的扶贫开发工作考核指标和奖惩制度,调动全社会参与扶贫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资源整合,通过会战形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科技扶贫推广等方面为重点,实施连片大开发;注重产业扶贫,全面挖掘群众发展潜力,通过产业带动,大力推动扶贫产业规模化发展,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目标;注重生态扶贫,充分利用河池片区列入“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殊贫困区”的机遇,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建议将河池片区列为生态发展重点区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给予生态补偿政策倾斜,加快推进石漠化治理。
意见和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市委书记黄世勇、市长何辛幸等领导先后对《报告》作出批示,黄世勇在批示中指出:“市政协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通过开展调研、学习考察,形成经验,提出建议,对我市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很有帮助。希望市扶贫办等相关部门提出采纳意见,提交市扶贫开发攻坚工程领导小组研究和吸纳。”
        市扶贫办提出了七个方面的采纳意见,经市扶贫开发攻坚工程领导小组研究、论证,将市政协的大部分意见吸纳入《河池市新阶段扶贫开发攻坚工程行动计划》中,并制定了21个相关配套文件。
        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河池市集中开工了总投资5.33亿元的110个新阶段扶贫开发攻坚项目,全力推进都安瑶族自治县有土或无土安置、石漠化治理、“整乡推进”大安乡示范区等扶贫开发模式,162条通村水泥路项目、425条屯级道路建设、76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11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1.24万亩坡耕地改造项目正加快推进……新的扶贫目标、扶贫政策和措施正在深入乡村大地,扶贫成果正在惠及群众;沐浴着科学发展的春风,河池正扬起扶贫开发之风帆,破浪远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