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

河池市政协进乡入村开展扶贫开发产业调研小记

2012-07-12 00:00:00  来源:河池市政协 陈海洋
【字体:


一次接地气的调研
——河池市政协进乡入村开展扶贫开发产业调研小记

       正值盛夏时节,7月11日,河池市政协主席刘先明率机关党员干部一行深入南丹县调研扶贫开发产业情况。
       刘先明一行在南丹县政协主席覃建军、秘书长牙永明和当地党委政府负责同志的陪同下,顶着炎炎烈日,来到南丹县城关镇关上村,实地查看村容村貌,并召开调研座谈会。
        关上村党支部书记李成荣介绍,关上村共有380户1630人,全村山多地少,村民生活来源主要依靠养殖瑶鸡和种植果树。
       “村里有多少人养殖瑶鸡,收入怎么样?”刘先明仔细询问。“我们村380户都养殖瑶鸡,养殖1000只以上的就有120多户,现在很多群众联合起来养殖,还搞起了养殖场,每只瑶鸡利润达到9至10元,一年下来,做得好的农户靠瑶鸡养殖纯收入达两万多元。”李成荣一脸兴奋地说。
        城关镇书记郑德刚补充介绍说,瑶鸡和桃子是全镇两大产业。近年来,城关镇从改良桃子品种、加强桃园管理、创立水果品牌等方面入手,做活“桃文章”。全镇已挂果的大久保桃有1000多亩,成为当地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
        河池市是西南典型的生态喀斯特地区,石山区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9.7%,土地石漠化程度较严重。今年河池市提出了实施新阶段开发扶贫攻坚工程,并将发展核桃产业列为治理石漠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工作进展如何,能否从城关镇的实践中找到普遍性、代表性的问题,寻求破解良方,为全市推动这项工作探好路,一直是刘先明关注的重点。
       城关镇镇长黄光有汇报说,今年以来按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号召发动群众种植核桃,把任务分解到村、到工作组,总体上进展较顺利。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难题,主要是部分村屯山多地少,连片种植难度较大;核桃种植5年以上才能挂果,周期长、见效慢;加上苗木成本较高,规模种植需要相当大的投入。种种因素,导致一些群众心存顾虑,不敢大胆放手进行大规模种植。
       刘先明一边认真听,一边详细记录下来。
      “你反映的问题,也是我们关注的共性问题。核桃是石山地区治理石漠化最好的树种,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前景很好,对于遇到的困难,我认为可以先搞一次土地摸底调查,挖掘可利用的土地,做好规划,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山岭沟壑等闲置土地,采取连片种植与分散种植相结合的办法;对于苗木成本高的问题,应积极争取农业、林业等部门和挂点单位的支持,形成部门、挂点单位、农户“三个一点”的投入保障机制;种植周期长,这是农作物成长的自然规律,只要护理好,挂果后收益还是不错的,我认为关键还是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刘先明微笑着与大家共同探讨。
       “当然,办法有多种多样,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解决,请大家一起论一论!”
        会场逐渐热闹了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论的都是一个话题——核桃。一个多小时很快过去,每个人都作了发言,大家对扩大核桃种植规模逐渐形成共识,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也更足了。
        会议结束后,刘先明亲切看望了驻村“第一书记”,详细了解关上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情况,并来到城关镇政府大院,听取镇党委负责人对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汇报。
        刘先明对城关镇近年来经济社会建设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反复叮嘱当地党委政府负责人,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关键是要搞好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农村实体经济。要结合实际,立足于当地瑶鸡、大久保桃等优势资源,深入挖掘潜力,扩大种养规模,大力开发农业产业,形成提质发展;要切实领会市委、市政府提出新阶段开发扶贫攻坚工程关于产业发展的决策意图,多想法子,选准路子,因地制宜,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引导和发动群众大力发展核桃种植,想方设法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核桃种植任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扶贫开发需要强有力的基层组织作保障。刘先明在调研中提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作用,积极争取各方支持,抓好村容村貌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村“两委”办公条件等各项工作,不断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不知不觉,已到傍晚时分,该是回去的时候了。刘先明意犹未尽,笑着对县、镇里的同志说,今天的调研收获很大,以后还会常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