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

百色靖西市政协委员为绣球制作技艺传承建言献策

2018-02-05 18:41:00  
【字体:

  2月1日,靖西市政协二届三次会议开幕,下午进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中,文体艺术界的赵兵委员发言,让人印象深刻。
 
  赵委员提出:绣球是广西的三大文化符号之一,是靖西市独有的文化产品。然而,会制作堆绣绣球的,仅剩为数不多的几个人,绣球王朱祖线离世后,最好的堆绣绣球也只有中华巧女黄肖琴老师了。
 
  目前,靖西绣球制作现状主要存在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绣球制作人群青黄不接,面临未来若干年行业制作消失的危险。2010年-2013年时在旧州街或者下面村子上常见很多年轻的姑娘在制作绣球。但是这两年几乎很难能够看到35岁以下的人在制作绣球了。以前绣球制作火热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无论长幼都会制作绣球,靠制作绣球为主业获得生活来源。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年青人可以获得更多的高工资的就业机会,以及绣球相对价格的偏低。年青人逐渐淡出了绣球制作的行业。目前绣球制作人群大都集中在35岁以上的农村留守妇女。其中35-55岁年龄段占比44%左右;55岁以上的老人占比55%左右;另有1%左右的年青人在跟随长辈制作。绣球制作人员逐年减少,绣球制作质量越来越差,客户满意率好评率逐年降低。优质绣球大幅度减少,严重影响了“靖西绣球”的良好口碑。绣球文化比较散乱,没有得到很好的整理归纳总结。绣球的传说故事、绣球的文化来源以及绣球的制作流程等都没有很好的整理成典籍以供查阅。
 
  赵委员建议,绣球制作技艺要进课堂。一方面,在给广大中小学生对美有一个直观感受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传承古老技艺;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一批爱好绣球事业、愿意投身绣球事业的专业人才。同时在绣球产品打造和销售渠道上也摸索出门道,找到一条比较适合靖西绣球产业化发展的正确道路;全力打造“靖西绣球”地理标志和“绣球之乡”称号,共同打造“靖西绣球”城市名片,扩大靖西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黄玉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