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

关于加快发展玉林市现代农机产业的建议

2017-07-26 00:00:00 作者:民建玉林市委会 来源:玉林市
【字体:

    现代农机产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现代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林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也是广西重要的粮食、水果、禽畜生产基地,拥有玉柴机器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企业,具备发展现代农机产业的市场优势和较强的产业基础。我市应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迅速提升现代农机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逐步将其打造成为惠农、强工、富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
    一、我市农机装备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市的农业机械产业主要集中在容县、陆川、兴业等县,生产的农业机械主要有粉垄深耕深松机、微型收割机、农业耕作机、多功能拖拉机、饲料粉碎机械、碾米机械等产品,我市生产的农业机械具有重量轻、油耗小、操作灵活的特点,特别适用于有坡度、田块耕道路窄的山区耕耙作业,深受东盟各国农友欢迎。目前全市规模以上的农业机械企业14家,2015年实现工业产值约30亿元。至2015年底,全市农业机械原值达26.17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49.03%;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48.25万千瓦,比“十一五”期末增长30.78%。
    二、我市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集中度低,布局相对分散。我市现有的农机产业园区为容县农业机械制造园、兴业县大平山农业机械园区,这两个产业园都是在工业园中的“园中园”,农机产业涉及到的产品研发、零部件生产、机械组装、调试检测、产品展销、售后服务等方面,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导致我市农机企业只能单打独斗,缺乏有效整合,难以实现集聚效益。从目前来看,我市的农机主机企业与农机配套企业联系不紧密,主机企业所需的零部件主要由其外地工厂供应,而本地配套企业的生产的零部件又是销售到外地。
    (二)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技术支撑。我市农机主机企业生产规模偏小,缺乏品牌效应。受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因素影响,对农机装备生产技术投入不足,导致了企业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先进技术引进以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都比较滞后。同时,由于我市缺少有实力、有影响的研发机构,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和核心技术,大部分农业机械产品、技术还是处于低水平的层次上。无论是生产率、适应性、安全可靠性、环保性能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从而影响了农机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发展后劲不足,市场开拓能力弱。我市目前农机生产企业的产品主要是农田前期翻整、稻谷收割方面的农机。农机生产结构性矛盾突出,无法满足我市多样化农产品的生产需要。例如我市农业生产迫切需要的水稻播种、收获,龙眼、荔枝、八角等大宗特色农产品的产后储运、加工等关键机械化技术水平较低、发展迟缓。又如我市作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市场,对中药材进行深加工的农机设备还停留在最初级的阶段。我市的畜牧业发达,可是对畜牧这块的农机产品也几乎空白。
    (四)政策扶持不足,产业缺乏内生动力。我市尚未就农机产业专门出台相关政策,对农机产业发展缺乏引导和支持。而我市的农机企业大多以家庭企业为主,普遍面临资金、管理、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一些企业为避免承担过多的市场风险,生产的产品往往是照搬市场上现有产品依葫芦画瓢原样投入生产,出现多家企业“争饭吃”现象,导致大多数农机企业处于微利或无利润状态下运营,企业持续发展缺乏后劲。
    三、加快发展我市现代农机产业的建议
    (一)加强整体谋划,构建现代农机产业体系。
    1、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一是建立目标体系。将农机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谋划,按照短期、中期、长期分别对产业产值规模、发展定位等方面予以明确和细化;二是科学规划产业体系。着力构建集研发设计、检测检验、试验示范、鉴定推广、节能维修、培训考试、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机产业体系;三是确立功能分区。按照“功能完善、集约发展、分区布局”的原则,重点打造“一个基地、四个中心”功能分区,即现代农机装备制造基地、农机展销交易中心、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中心、实用人才培养中心、农机售后服务与区域维修中心。
     2、加快“筑巢”集群,打造现代农机产业园。一是精心“筑巢”。建议通过在玉柴工业园或陆川北部工业集中区设立园中园的形式,建设集“农机研发、生产制造、展览销售、技术培训、检验检测、配件供应、维修服务、以旧换新、物流配送、配套服务”等功能为一体,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机产业园,引入产业园区专业运营商进行运营;二是全力“引凤”。注重发挥后发优势,坚持适度超前原则,以产业化、集群化为目标,以项目库项目为推介重点,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农机企业落户我市。遵循“三结合”原则(即与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相结合、与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特点相结合、与我市农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建立农机产业招商项目库;三是加速“集群”。引导农机企业向农机产业园集聚。坚持龙头培植与产业集聚相结合,优先支持园区内龙头骨干企业,优先发展高效、节能、环保农业装备。
    3、扶持引导本土企业加快发展。培育本地农机制造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鼓励市内企业采取联合、引进、改造、股权转让等方式,与国内外农机大企业大集团合资合作,加快集团化、集约化进程,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支持引导中小型农机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走专业化、科技型发展道路,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引导我市机械配套企业向农机配套方向转型发展,研发生产现代化农机关键零部件。
    (二)加快创新发展,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1、鼓励技术创新。搭建农机技术创新产学研平台,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设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农机产业顾问制度,定期组织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专家深入企业对接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服务。建设农机检测平台,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检测服务,缩短企业产品从研发到推向市场的周期。大力探索实践“互联网+”农机产业的发展模式,发展农机产业互联网,通过在设计、研发、生产、融资和流通等各个环节的互联网应用和渗透,促进农机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企业建立长期的资讯、帮扶、人才交流等关系,打造农机产业共享经济。
    2、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围绕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构建农机农艺融合发展长效机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与现代化技术农机装备发展相互融合,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向高产高效方向转型升级。建立农机企业和农科所等科研单位协作攻关机制,推动栽培和养殖方式改进、品种选育,形成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的技术体系,促进农机农艺技术集成。强化示范引领,组织实施一批农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工程,引导农业经营主体使用先进适用农机具。
    (三)坚持市场主导,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1、加强研判对接,明晰市场战略。短期内要立足广西市场,积极开拓东盟市场,从广西区情出发,在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中小型农业机械上寻找出路。中期立足南方丘陵片区市场,紧密衔接东盟市场,开拓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地区市场。从长期来看,打造“华南现代农机装备生产基地”、“中国东盟农机交易中心”。
    2、凝练重点发展方向,树立主打产品。围绕“能适应我国南方、东盟各国地形地貌条件、主要经济作物农机化需求”的目标,重点发展丘陵地区适用的中小型新型农业装备及配套关键零部件,逐步发展用于喷洒、灭火和播种的农业航空作业机械以及新能源农机。根据我市农业发展特点,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畜牧机械、中药材和果蔬种植加工等领域实现突破,打造品牌农机产品。
    3、加快构建现代农机流通体系。大力对接引进国内知名农机流通企业落户我市,并筹划举办品牌农机展会,加快提升农机流通服务水平。依托重点生产企业、专业流通企业建立售后服务中心,提高服务能力。完善服务网络,推动建立农机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
    (四)构筑政策洼地,打造产业高地。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农机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示范区建设、农机维修、农机服务组织培育、农机安全生产等支持力度,促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各项支持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向农机工业倾斜,重点支持关键技术开发、重点产品研制和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积极落实国家相关税费优惠政策。
    2、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对符合产业政策、信贷原则的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农机流通设施建设,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完善农业装备生产企业信用体系,建立农业装备龙头企业认证制度,每年重点扶持3—5家农业装备龙头企业,在融资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积极推动农机抵押贷款业务。
    3、精心组织实施农机补贴政策。继续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力争将市内生产的农机纳入国家农机补贴目录。实行地方财政累加补贴,建立市级农机补贴目录,通过农机补贴吸引各地优质产品在我市流通。制定农机产品输出物流补贴政策。大力争取将农机产业园内企业生产的列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目录的产品,除享受国家、自治区相关补贴政策外,同时享受各县(市、区)制定的农业装备作业补助、机手培训等专项政策。出台的补贴政策应充分考虑农机产品极强的季节性,补贴的实施操作要尽可能符合农业时令特点,年度补贴实施方案应尽可能提前,简化办理手续、精减操作流程和增强政策的透明度。
    4、大力发展农机融资租赁主体。以国家加快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行业发展为契机,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资农机融资租赁业务,将该业务打造成为融资租赁这一新兴金融模式在我市推广应用的样板。通过奖励、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和研究组建农机装备领域租赁业务主体,引导融资租赁服务农机产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