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

玉林市政协驻北流市委员活动小组:抓好粮食安全生产 保障粮食有效供给

2015-04-10 00:00:00  来源:玉林政协
【字体: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资料,是关系国计民生、稳定市场、稳定物价的特殊商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及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我市粮食的需求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劳力短缺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日益显现,粮食供给难度加大并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生产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我市粮食安全生产供需紧张及储备现状 
    以我市某县(市、区)为例, 2014年水稻年播种面积约56.62万亩,按亩产440公斤(稻谷)计,年粮食总产24.9万吨。按145万人口,每人每天需要供应0.55公斤(稻谷)计,全年需要供应粮食29.1万吨,粮食缺口4.2万吨以上。此外,在粮食种植过程中,由于农户一直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污染,粮食的重金属和农药残留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根据该县(市、区)统计局2013年末数字,应急保障对象(城镇原非农业人口、城区流动人口)27.74万人, 按照粮食平衡区(广西为粮食平衡区)应储储备粮要求,应急粮食储备规模标准(按储备时间为4.5个月、每月每人17公斤原粮)档次计算,需要供应原粮为2.12万吨,但是现有储备粮为0.54万吨,仅占应储备量的25%,尚欠缺1.58万吨。  
    二、制约粮食安全生产因素
    (一)种粮效益低、劳力短缺,影响种粮积极性
粮食是一项社会效益大、经济效益差的产品,与种其他经济作物比较有较大的差距。由于粮食价格不高,农民种粮的纯收益低,甚至出现亏本现象(如水稻每亩种植成本:种子2.5斤约100元、肥料240元、农药160元、机耕机收220元,育秧、抛秧、田间肥水管理、运输、晒谷等人工费约250元,共970元,按亩产440公斤计,2013年收购价2.64元/公斤,产值1161.6元,纯收益191.6元),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导致许多农民弃农经商或外出打工,从事农业种植的大都是老年人,劳动力呈现出快速下降趋势,出现了粮田被撂荒的情况;同时粮食产量目前还没有摆脱“靠天收”的局面,各种农业补贴不够冲抵农资价格的上涨,农民收入受气候和市场因素制约,影响种粮积极性。 
    (二)耕地面积逐渐减少,难以保证粮食自给
一是随着我市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种植面积逐渐减少,修路、建房等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尤其是农村农民违章占用水田建房比较严重,导致耕地面积锐减;二是由于种粮效益低,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很多农民将耕地改种其它经济作物或发展畜禽、水产养殖等。农民的收入虽然得到了提高,但是严重减少粮食生产面积。 
    (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影响粮食增收
近几年我市一些大中型水库及主干渠的维修改造已在国家财政支持下基本完成,但小型水库、山塘及相关的支渠、毛渠因年久失修,泥沙淤积,渠底抬高,流速减缓,同时崩塌渗漏。农村水利渠道因缺少维护经费、务农劳力减少等原因,造成村级水利渠道长期管理不到位,维修不及时。从2003年以来,许多地方较少有组织过冬春等大兴建设农田水利的活动,没有对田间渠道进行疏通和修复,影响农田灌溉用水,导致地力下降,不能种植水稻。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隐患
一是农药市场监管不到位。我市现有的农药经营门店,从业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种植业方面知识的培训,农药肥料使用知识老化或缺乏,乱开处方乱配药的现象很普遍,也是造成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根本原因,以致农产品中重金属、农药残留超标,土壤理性化性质恶化;二是县、镇两级农产品检测专业人员偏少、检测条件差、经费不足,影响检测正常开展工作。 
    (五)产业化程度不高,制约了粮食生产规模发展
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化的整体发展不快,其表现为粮食生产规模小,生产成本高,品质不高,品牌不强,粮食转化率低,影响着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入的提高,由于受基础条件、开发资金、技术力量等因素的制约,缺乏大型粮食生产、加工企业。 
    (六)县级应急粮食供应体系存在不足,抵御风险能力差
一是承储储备粮仓储设施落后。县级储备管理中心现有库容粮食仓库大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均到达报废期,而且粮食仓容严重不足,设施陈旧,对库存粮食保管难度大,影响着库存粮食质量。二是应急粮食供应体系设施不完善。应急粮食供应体系中没有相应的应急粮食加工体系,即没有国有大型粮食加工厂,库存的储备粮食均为原粮(稻谷),若遇突发状况需实施应急粮食供应,只能供应原粮。 
    三、对保障我市粮食安全生产的建议 
    (一)采取多种形式,调动种粮积极性
一是针对种粮效益差现象,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广良种良法,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形成以技术指导为纽带、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二是针对耕地撂荒现象,积极利用土地流转形式,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大力倡导企业或个人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种植,提高农业的效率并且降低种田的成本;三是改革良种补贴方式,切实改变目前补贴“一刀切”的状况,实行分类补贴,对自产自给的农民按实际种粮面积给予补贴,种粮的就补,不种的不补;在此基础上,还按粮农的社会贡献即实际交售商品粮的数量给予补贴。 
    (二)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粮食生产面积不减
一是严格实施土地规划,从严控制用地规模,决不能以牺牲资源和农民利益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二是加大对违法占用耕地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土地动态巡查制度,有关部门联合成立土地巡查小组,坚持定期巡查,巡查到位,不留死角,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建立市县镇村保护基本农田领导小组,对基本农田管理实行定位、定量、定人,形成保护网络,确保每片都有一个责任人;四是建议实行耕地“占一补一”制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全面实行建设项目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挂钩制度,形成补偿耕地的良性循环机制;五是实施村级新村建设,通过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调剂或征用土地,搞好“三通一平”并统一招标和组织施工,吸引农户到新村建房安家,避免因分散建设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三)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增加有效灌溉面积
我市应加大对县级水利扶持资金,特别是“五小”水利方面资金支持,同时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发动群众投资投劳等形式,发挥好政府扶持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增加市级财政投入,整合好国土整治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中的土地整治项目的资金,加强对村级农田水利规划,重点对农田灌溉的支渠、毛渠进行维修、维护,积极健全每村成立农业灌溉协会制度,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积极推广管灌、喷灌、滴灌、微灌等先进灌溉技术。 
    (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粮食质量安全
一是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培训。要让农民知道滥用农药、化肥的危害性,技术人员要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群众科学使用和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二是加强对农药销售的监管。必须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的经营秩序,制订相关法规,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淘汰部分不合格的农资经营企业,对从事这类工作的从业人员进行系统业务培训;三是加强农产品检测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加大对监管经费的投入,招聘县、镇监管工作人员,使得农产品检测工作有序开展,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提高粮食市场竞争力
一是鼓励企业大力加强优质粮基地建设。鼓励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把分散的农户与统一的市场联结起来,龙头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和产品出路,并在生产技术上进行帮扶,农户按照龙头企业要求进行规模经营,连片生产;二是抓好高产示范片建设。要积极推广发展粮食品种连片种植、创办优质粮食商品基地,在每县每镇建设一个百亩示范片;三是做大做强粮油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培育、扶持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提高粮食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粮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六)完善县级地方储备粮体系,健全工作管理机制
一是建议市政府财政对“县级储备粮管理中心粮食储备库扩建项目”予以支持,积极争取中央支持的粮食仓储设施建设项目。二是增加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每县建设一个应急粮食加工厂,完善本级应急粮食供应体系。三是加强地方粮食储备的监督和管理。做好库存粮食防化,预防粮食变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