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

梧州政协梁飞燕委员:加强我市气象灾害非工程防御工作的建议

2014-09-08 00:00:00 作者:梁飞燕 来源:梧州政协
【字体:

    我市地处广西东部,北回归线横贯市区中部,属低纬度地区,丘陵地占总面积的80%以上,天气气候多变,暴雨、干旱、热带气旋、雷电、霜(冰)冻等气象灾害频发,洪涝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酸雨等次生和衍生灾害严重。据统计,在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中,气象灾害居自然灾害首位,比例高达70%,近十年来,我市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特别是因暴雨造成的2005年“6.23”特大洪水、2006年“6.8”地质灾害、2008年“6.15”洪涝灾害、2010年“6.15”地质灾害;因干旱造成2009年8月至2010年4月的秋冬春连旱;因强冷空气造成的2008年1月中旬到2月中旬低温冷害以及每年的台风等均对我市造成巨大的损失。为此,我市在加强灾害工程防御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的非工程防御工作,切实做到工程防御和非工程防御并举并重,减灾防灾双赢。现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论证评估
    一是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气象、水利、水文、国土、民政、农业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开展我市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工作,全面掌握各类气象灾害风险分布情况,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分灾种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要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风险信息上报系统和制度,加强对气象灾害风险信息的综合分析、处理和应用。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筑物等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普查,编制承灾体脆弱性区划。
    二是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建立我市重大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发改部门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确保在城乡规划编制和工程立项中充分考虑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的影响。对我市城乡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组织气候可行性论证,为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编制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应急预案提供依据。
    三是加强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开展我市气候变化事实及演变规律的监测分析,加强气象灾害发生和发展规律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对极端气象灾害事件,以及对我市经济、社会、国防、能源、水资源、农业和粮食、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对策研究。
    二、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第一,提高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能力。提高我市地面和高空自动化观测水平,增加自动气象站的观测要素,加强雷达探测降水评估能力,建成由地基、空基等观测系统组成的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全面提高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实现对气象灾害,尤其是对重点区域主要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精度连续监测。
    第二,完善气象灾害信息共享网络。统筹发挥我市公共信息网络和专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作用,充分利用已有的公共资源,建设和完善气象、水利、水文、国土、民政等相关部门间气象灾害信息实时快速交换网络和共享平台,实现气象灾害信息的高度共享。
    第三,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系统,提高预报精细度、预警时效和准确率,进一步提高我市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水平。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并充分利用各类现代化媒体、通信工具和通信资源进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扩大预警信息公众覆盖面,及时向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三、提高气象灾害应急能力
    (一)完善气象灾害应急体系。根据我市气象灾害特点及其风险区划,针对各类气象灾害,组织编制、完善县(市)、乡镇以及各部门的防御方案,明确气象灾害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各部门的防御职责和联动机制、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和防御措施等事项,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领导体系和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气象灾害应急体系。
    (二)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健全我市“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气象灾害防御应急各相关部门紧密协同联动,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跨部门共享。积极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培训,定期组织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演练,通过各种媒体、各种宣传活动广泛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全面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避险防灾、应急处置能力。
    (三)提高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充分发挥我市乡镇(街道办)、村屯(社区)在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方面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完善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对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进行评估,促进基层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规范化,切实增强基层居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