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西政协网首页 > 政协动态 > 广西政协动态 > 正文

广西政协动态

扶贫路上政协人

2016-02-23 00:00:00 作者:农定超 来源:广西政协报
【字体:

    1月22日,西林县政协主席农建华带领笔者等几名县政协机关干部到挂点联系的马蚌乡那扛村进行回访调研。刚下车,一位年近80旬的老人满脸笑容迎上来说:“农主席又来了!你来我们那扛村不知道有多少次了,我已经记不清了,每次你来都和我们唠家常,问寒问暖,谈村里的发展。你将一件件村民的难事带回去,送回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切我们都记在心里!”老人的一番话,让笔者回想起几年来随同农主席深入该村办实事的情景。

    那扛村地处西林县马蚌乡北部,离县城78公里,该村与贵州省兴义市洛万乡隔河相望,属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水电站淹没区。全村下辖那扛、马桑、坝桑和坡岭蒿4个自然屯,共249户1125人,居住着壮、布衣、汉、彝多个民族。以前,该村因地理位置特殊、风俗迥异,矛盾频发,加上田地被淹没,村民生活比较困难,曾一度成为被人们遗忘的角落。

    2011年9月10日,西林县政协八届一次会议换届选举,农建华当选县政协主席,县委安排他挂钩帮扶马蚌乡那扛村的脱贫工作,他立即组织县直包村单位负责人和县政协机关干部深入该村开展调研。由于通往那扛村要经过一段泥泞坑洼的山路,调研组坐了3个多小时的车才到达。一下车,农建华马上组织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与村干部走进库区、勘察道路,了解剩余土地资源等情况。

    针对村民反映强烈的交通不便问题,回县城后的第二天,农建华就组织县交通局、扶贫办和移民局等部门负责人到现场进行勘察,制定规划,拿出方案,争取项目资金。经过几个月紧张施工修建,2012年底,一条从十二坳坡到村部总里程12.8公里的硬化道路展现在人们眼前。村民韦金德老人感激地说:“这条水泥路我足足等了30年,今天终于结束稀泥烂坑、凹凸不平的历史。”

    接着,农建华又组织县、乡包村单位负责人及村干部,深入那扛村4个自然屯进行调研,了解人畜饮水设施、生产便道、环屯水泥道路建设等情况,实行单位包屯的办法,通过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联系协调县扶贫办、水利局、移民局等部门筹集资金200多万元,解决了该村基础设施落后问题。经过几年的施工,帮助那扛、马桑、坡岭蒿3个屯找到了新水源,并建水池、拉水管,解决3个屯184户的人畜饮水困难;完成4个村民小组群众生产便道和水利渠道建设10000多米;新建库区码头2个,全村4个自然屯均实现环屯通水泥路,群众路难行、饮水难问题得到解决。

    针对那扛村适龄儿童入学难问题,2013年3月20日,农建华组织县教育局、古障国有林场负责人到那扛村中心校召开现场办公会。当看到校舍因年久失修,墙壁开裂,天花板脱落,存在安全隐患时,县教育局负责人当场表示争取项目资金93万元,为学校新建两幢混砖结构教学楼和幼儿园、教师流转房、学生食堂等;古障国有林场负责人表示捐资8万元,负责建学校围墙和校门。2014年初,大家到那扛村中心校视察项目落实情况,当听到教室里传来阵阵稚嫩的读书声,看到崭新的教学楼在阳光下屹立时,大家内心充满了喜悦。

    那扛村中心校有6名在校学生是农建华联系帮扶的对象,自2012年以来,每年学校开学时他都会抽出时间过去看一看,并捐赠棉被、书包、图书等学习生活用品。正如贫困户马少平学生的家长所说:“农主席这几年来资助我们的小孩一直没有间断过。在他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学校100多名在校学生无一人弃学、辍学。”

    2013年3月的一天,在村干部陪同下,农建华走进他联系的贫困户王俊宇的家里。王俊宇全家7口人,有一个弟弟患上脑瘫,生活不能自理,父母年过八旬,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全部依赖夫妇俩在田间劳作来维持,比较困难。农建华一进家就与王俊宇聊起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的计划,并建议他种植砂糖桔。王俊宇一叶难以启齿,只是微微一笑。农建华知道王俊宇是缺乏前期投入的资金。他当场向王俊宇承诺:“果苗我负责提供,引水进果园的水管我帮你解决。”通过他的扶持,王俊宇家种下了3亩砂糖桔。第二年,当农建华再次来到王俊宇家时,他指着结满果实的果树对大家说:“这片砂糖桔是农主席扶持我们家种下的,现在有一部分开始挂果了,明后年挂的果更多,按现市场每市斤3元计,预计年收入2至3万元没问题!真太感谢农主席了!”

    为了提高王俊宇家一些经济收入,2015年5月,农建华又送去一套5000元的孵化机,并联系县畜牧局技术员上门提供服务,大大增加了王俊宇一家的经济收入。

    那扛库区移民村有2000多亩水面资源,在村 “两委”会议上,农建华提出了转变发展思路在水面上做文章,变“死水”为“活水”,变“移民”为“渔民”,合理配置在库区里发展网箱养鱼的建议,并建议建立农村养殖合作社,带动群众走水产养殖新路子。他主动协调农村信用社无息贷款700万元,扶持养殖大户韦安成等后续资金困难问题,在他和有关部门的推动下,目前该村由原来的100多个网箱养鱼发展到现在的1080箱,产值100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2000余元。

    “真正要长远致富,没有产业支撑不行!”农建华经过调研总结出,那扛村属后靠移民村,村民房前屋后有许多荒坡草地,应充分利用这些土地资源。2012年6月,农建华带着县林业局、农业局、扶贫办、环保局等部门负责人到该村就剩余土地资源利用开展调研,帮助村民探索一条长久富、共同富的路子。通过村 “两委”及群众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将那扛4个村民小组现有的剩余荒山地进行改造:充分利用拓荒开垦种植优质水果砂糖桔668亩;宜种则种,把4个自然屯剩余的荒山地全部种植马尾松、杉木、竹子及药材等生态经济林,培育特色产业。

    政府支持,部门资助,个人主动是做好每一项工作的前提。农建华通过联系争取产业发展资金100多万元,协调有关部门苗木扶持,解决群众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据该村村支书介绍:2015年8月,经有关林业部门专家验收,那扛村种植松木、杉木、竹子等林木面积达25500亩,人均拥有林木面积22亩,成为“西林县生态文明示范村”点工程;种植的668余亩砂糖桔已开始挂果,这些生态经济林成为那扛村群众增收的又一项重要来源。

    看到村民患上感冒、外伤都要到乡卫生院就治,每次往返一天才能领到一些常用药品,群众误工费、坐车等费用大大超过药品费好几倍。对此,农建华联系县卫生局筹集资金8万元,在那扛村建立一个卫生室,落实乡村医务人员,并选送到县人民医院进行业务技术培训,从而解决了4个自然屯群众看病难问题,也巩固了基层卫生网底。

    时间过去了5年,如今的那扛村,老百姓吃得饱,能得暖,稀泥路变成了水泥路,危房改成了楼房,小病不出村,孩子有学上,产业也看到了希望。“我们作为基层政协人应把助推扶贫攻坚作为履行职能的重点,在民生改善上有所作为,真正帮助群众找到脱贫致富的‘金点子’,让贫困群众真切感受到扶贫的成果。”农建华说。

    当我们准备起身返回县城时,那扛村支书陆明照农建华说:“前天县扶贫办来过电话,说那扛村成为扶贫攻坚工作第一批验收的村,还说要把该村作为全县摘掉‘贫困帽的’示范村。”农建华听后说道:“这是县里给我们的鼓励。我们务必坚守着,牵挂着,关注着那扛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动态,防止出现反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