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西政协网首页 > 政协动态 > 广西政协动态 > 正文

广西政协动态

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综述:千方百计保就业

2009-03-25 00:00:00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体:

  “今年我国待业人数包括应届大学生共2400万,回乡农民工还有2000万。今年我国GDP增长目标是8%,这意味着最多可以增加900万人就业,剩下的3500万人的就业问题如何解决?”在刚刚闭幕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的大会发言中,这几个熟悉的数字和简单的反问句,时常回响在人民大会堂的穹庐中,引人深思。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就业问题已首当其冲地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因素。为了实现“保稳定”的目标,此次大会,不同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纷纷为就业难题出谋划策,为如何解决就业问题,献出千方百计。

  农民工:重在提高竞争力

  “目前我国农村外出就业的农民工已超过1.3亿。受金融危机影响,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等单位调查,今年春节前约有60%左右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刘家强委员表示突出的就业供求矛盾,使得如何引导返乡农民工有序流动就业和就地就近安排就业任务繁重。

  李崴委员更详细地分析了农民工之所以在这场金融海啸中会首先受到冲击,是由于市场无形的手对落后的生产力在进行调整。“所以解决的途径之一就是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水平,使其适合产业的转型升级。”

  “当我问温州的企业经营者最欢迎什么样的农民工的时候,得到的答案几乎相同,就是素质比较好、技能比较全面的农民工最受欢迎。”王林委员的话引发了委员们的共鸣,大家一致认为对返乡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至关重要。“建议利用中专、技校等教育机构对农民工进行有计划的技能培训。希望中央出台政策,并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把这项工作完成的效果与地方政府的政绩和提拔任用结合起来,提高劳动技能的农民工会极大地增强他们抗击就业风险的能力。”王林说。

  吴正德委员的建议更加直截了当:“当务之急是尽快拿出统筹规划和实施方案,尽快启动‘千万农民工再培训工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确保留乡农民工再培训的实效。

  韩方明委员认为,劳务输出地与劳务输入地的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对接机制,加强信息搜集和发布工作,多渠道、多方式、多途径给予农民工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百县农民工回乡创业情况调查的资料推算,回乡创业农民工总数约为800万人,创造了约3000万个就业机会。然而委员们反映,创业难是普遍的,对农民工这样一个资源少、创业知识较缺乏、创业技能不高的特殊群体,创业困难尤甚。

  “虽然全国各地都制定了一些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政策,但许多政策不够具体,实用性和实效性差。同时农民工回乡创业涉及工商、税务、银行、劳动、农业、城建等多个部门,尽管各部门开展了一些扶持工作,但配套服务严重滞后。”陈清华委员说,要构建系统、高效的创业培训和服务体系,使农民工在创业之前、创业过程中能得到合适的创业培训和指导,并进一步加强对培训资金和效果的监督。

  刘家强委员则认为,要坚持把创业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抓手,将返乡农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对有资金技术和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提供各种创业服务。

  在委员们的建议中,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提高竞争力已成为重中之重。

  大学生:找准定位是关键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今年大会更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焦点。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中都有相当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随着今年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导致部门企业发展失利、招聘计划缩水、求职人数激增,对原本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2009届毕业生而言,无疑雪上加霜。

  大学持续扩招、就业岗位减少、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脱节、就业观念陈旧、就业政策不完善等是委员们普遍反映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罪魁祸首”。

  孙太利委员建议高校应根据社会需要而改革教育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研究高校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及时调整教材,创新教学方法,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并将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制定更有效的培养计划。

  “毕业之后的大学生都向往城市优越的工作环境,基层缺乏人才的地方却不愿意去。”程萍委员坦言,国家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在基层工作的保障机制,消除大学生的顾虑,鼓励他们到基层就业。“这其中首先就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确保在基层工作大学生的工资福利待遇,提高大学生下基层的积极性。”

  郑惠强委员认为要能吸引大学生放下身段到基层农村就业,关键是要打造通畅的上升渠道,为其下一步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更优惠的政策。“比如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考公务员有适当优惠。”

  在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出谋划策中,更多的委员提到了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美国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比重高达20%到23%,中国不到1%,最后的成功率则更低。”九三学社中央在调查中发现。他们建议,首先要在高校教育方面,构建创业教育机制,在大学教育中给予重视,帮助他们储备创业知识和创业经验。

  朱静芝委员则提出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一方面要为大学生创业开辟融资渠道,提供金融支持,另一方面要强化服务意识,完善和落实以创业促就业的各项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开方便之门。

  创业毕竟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它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除了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必须培养一些独特的创业素质,包括自立、自强、进取、意志等,这些都需要在大学教育中给予重点培养。

  与呼吁大学生们转变就业观念不同,冯幸耘委员还特别提到用工单位对大学生择业观念的影响。“一些用人单位过分注重文凭,造成受聘人员的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画等号。”冯幸耘说,与此相反还有一些单位又过分地重视工作经验,选择时有工作经验者优先,经验不足的大学毕业生又成为最大的劣势。同时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则存在着性别歧视、生源地域歧视等,因此造成大学生流动就业难。(包松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