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西政协网首页 > 政协动态 > 广西政协动态 > 正文

广西政协动态

访自治区政协常委、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蒋和生

2008-10-21 00:00:00  
【字体:

一位 “牛博士”的“恋牛”情结
——访自治区政协常委、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蒋和生


□ 本报记者 黄和芳
    他,曾是研制出全国第一头“试管”水牛的元勋。
    他姓蒋,但大家都喜欢称他为“牛博士”。
    在自治区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他提出《全面落实国家扶持奶业发展政策,稳步推进广西奶业发展》的提案,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有力地推动了我区奶业的发展。
    他就是自治区政协常委、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蒋和生。带着一份好奇与敬佩之情,10月16日,记者几经联系终于与他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
    蒋和生长期关心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问题。刚刚从农村开展调研回来的他,说到农村发展话题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说: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中共中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作出的总体部署,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必将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作为科技工作者,我感到非常欣喜,同时也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为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提供智力支持,以更真诚的服务造福农民,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在采访蒋和生之前,熟悉他的朋友都不约而同地对记者谈起他与牛结缘的一些趣事。儿时,在桂北的小山村里,蒋和生就当过放牛娃。但他的“恋牛”情结,是从1979年考进广西农学院(现并入广西大学)畜牧专业后才真正开始的。1988年,他远赴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开始从试管、基因、克隆等高精尖领域探索牛的奥秘。1993年,回国的第二年,他研制出了全国首例试管水牛。当年,他被借调到广西科技厅,除了科研、教学,还要抓广西水牛奶业开发,把农民养的又瘦又弱的耕牛,变成优良的奶牛、肉牛。
    1995年以来,蒋和生参与组织实施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广西水奶牛开发”,经常带领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培训农民,手把手教农民科学养牛和配种,努力探索广西水奶牛开发模式,他和农民也因牛而结缘,因此获得了“牛博士”、“农民厅长”的称号。
    蒋和生深深感觉到,要让一个农民改变维持数千年的传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磨破了嘴皮之后,蒋和生开始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诚意”去说服农民。在富川瑶族自治县,农民没养过奶水牛,怕有风险,蒋和生拿出了自己的几万元积蓄买牛,引导农民养牛挤奶。
    在灵山县文利镇,一位农民差200元钱过年,想以6000元的价钱卖掉一头奶水牛,被蒋和生撞见,他再次掏腰包,劝农民年后卖牛,结果过完年,牛卖出了1.2万元的高价。
    北流市山围镇兽医站站长,原来家里穷得叮当响,蒋和生手把手地教他饲养了10多头奶水牛,一年就赚了几万元,家里的瓦房变成了小洋楼。蒋和生还引导和技术支持了全区16家养牛企业和乳品加工企业,“消化”了农民的鲜牛奶……
    见到实惠,农民开始心动了。“黄牛改不改,相差600块;水牛改不改,相差1000块。”这样的顺口溜也在广西农村流传开来。
    10多年的时间,蒋和生走遍了广西各市县(区),凡到过的村镇,便和农民结下难解的牛缘,谁家里养了几头牛,他都能如数家珍。他带领自己的技术团队到全区50多个县,教当地农民对牛的人工配种技术,开展本地黄牛和水牛杂交改良。全区累计培训人工配种员1700多人次;全区品改牛由1万头发展到60.8万头。
    杂交牛多了,农民的腰包鼓了,蒋和生本该松一口气了。但近两年他又发现新问题,有些农民养了一辈子的牛,却不知如何喂牛,有什么就喂牛吃什么,良种牛也能让他们越养越瘦,奶也产的不多。
    蒋和生认为,充分利用好当地饲料资源是解决奶水牛饲料最有效、最廉价的方法。近几年来,他带领自己的团队在当地饲料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的饲料资源差别,建立起不同类型的奶水牛生态养殖模式。如在水果种植区建立了“牛—沼——果”的生态模式,在酒厂建立了“牛——沼——酒——牛”的循环生态模式,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的养牛路子。
    有人笑称蒋和生是“脚踏两条船”的人。因为他是少有的能够坚持执政工作与科学研究并行不悖的人。他现任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农工民主党广西区委会副主委、广西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博士生导师、广西统一战线专家百人团团长。繁忙的公务之余,他年年都能出科研成果。作为政协委员,他积极参政议政,每年都就事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热点问题提出多件提案。他说,其实自己执政工作与科学研究是可以相互促进的,还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在科技管理方面,他自1995年以来参与组织实施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广西水奶牛开发,先后在全区30多个县市建立了奶水牛生产基地,探索广西水奶牛开发模式,并多年坚持组织专家开展牛人工授精技术的培训。在他的带领下,广西以水牛奶业开发为基础,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先后与欧盟、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印度和巴基斯坦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渠道。
    在学术领域方面,他于1993年成功地生产出全国第一头“试管”水牛,并建立一整套体外生产水牛胚胎的技术体系。他多年来一直参与国家“863”和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胚胎工程,动物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动物繁殖新技术和水牛奶业开发。
    结束采访时,已近晌午,深秋的南宁,微风轻拂,花红柳绿。“我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一名领导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持,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简短的话语,道出了他心系科技,情系农民的心声。

(广西政协报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