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动态
自治区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加快建设国家综合能源安全保障区
服务国家重要战略腹地建设
——自治区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核心阅读
6月24日,自治区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在南宁召开。欧余军、王建毅、何敏、黎丽、柯雪利、黄振饶、曾鸿鹄、朱殿安、黄燕敏9位自治区政协常委作大会发言。广西日报对此进行摘登,敬请关注。
加大广西页岩气开发利用力度
助力提升天然气保供能力
欧余军
广西页岩气资源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立足区内资源禀赋,加快广西页岩气开发利用,力争2025年建成“采、储、运、销”一体的页岩气开发示范区,对提升大湾区及西南地区天然气保供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
(一)搭建好“产供储销”体系。尽快实现页岩气正常销售,加快推进井口气回收利用。及时启动外输管道建设,早日实现产销平衡。做好储气设施建设规划,提高区域天然气应急调峰能力,保持天然气供应稳定。
(二)做好科技创新支撑工作。通过政府引导、项目支撑、资金支持等,多措并举激励广西科研单位和能源企业加强页岩气全产业链科技创新,整合建成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推动科研—勘探—生产多方协作共赢。
(三)探索配套产业落地。充分发挥柳州市西南工业重镇的基础优势,支持制造企业攻关页岩气开采设备本土化制造,构建页岩气“生产—存储—应用—深度利用”全产业链。
(四)做好项目“十四五”末期与“十五五”规划有效衔接。谋划做好“十五五”规划部署,加强天然气液化站、LNG储配库、页岩气外输管道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尽早实现与全区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
推动清洁煤电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协同发展
王建毅
从我区来看,必须立足煤电仍是主力的现状,大力推动清洁煤电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协同发展,为我区能源安全提供支撑和保障。这也是我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有效提升电网稳定性的必由之路。
建议:
(一)谋划一批清洁煤电项目,发挥其支撑性、调节性作用。修订完善全区电力近中远期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积极发展清洁煤电。不断扩大我区利用进口煤炭及贵州等周边煤炭资源的能力和水平,谋划建设一批煤电重大能源项目。
(二)因地制宜发展风光电能源,与煤电协同形成综合能源基地。全面推进风电、光伏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研究制定广西生物质发电项目专项管理办法,因地制宜在全区各工业园区大力推广生物质清洁供热、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谋划打造一批“风光水火储一体化”百千万千瓦级示范基地,加快构建多元能源保障体系。
(三)完善能源电力配套政策,进一步降低社会用电成本。积极落实国家煤电容量电价政策,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尽快研究支持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的价格政策,完善绿证、绿电等交易机制,以此降低全社会用电成本。
构建核能融合发展体系 保障生态核电安全有序发展
何 敏
在核能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把核能项目周边群众的利益诉求与国家核能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构建以核电项目建设为依托,带动周边交通、旅游、民生、生态、经济协同的融合发展体系,对保障广西特色的生态核电安全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
(一)成立专门机构,建立融合发展协作机制。完善组织机构,建议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对接服务核电。成立核电关联产业招商专班,统一组织对外招商。加强要素保障,完善核电关联产业专项扶持政策。
(二)以创新引领融合,培育核能技术应用产业。在医疗领域,布局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研发和国际先进放射性药物转化平台建设;在工业领域,重点发展涉及高分子材料辐照改性、无损检测等领域项目。围绕核电装备制造业,有针对性地开发新产品。联动发展边海、核电观光旅游业。
(三)科学统筹规划,促进核能核心产业聚集发展。建设核医学基地,谋划布局全产业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核电运行服务总部基地。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向总承包、总集成方向发展,在形成核能核心产业聚集的同时不断开拓涉核新材料产业发展空间。
健全源网荷储一体化协调互动机制
提升清洁能源消纳能力
黎 丽
源网荷储一体化是实现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路径,鼓励发展工业绿色微电网,引导产业园区或企业通过创新电力输送及运行方式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项目就近供电,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建议:
(一)做优规划,聚焦协调发展求突破。分析研判区域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定位及资源需求,合理规划储能型设施发展规模、布局、接入范围和建设时序。
(二)健全机制,聚焦挖潜增效赋新能。建立与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配套的电力市场机制和电网调度运行机制,健全储能标准规范。
(三)筑牢平台,聚焦协同互补激活力。充分依托构建的全区统一能源大数据中心,打造高效互通的能源互联网,推动各类综合能源项目全面纳入大数据中心管理。积极对接国家相关部门开展绿证核发工作,激发用能企业参与绿电交易和消纳的积极性。
(四)示范引领,聚焦能源集成强支撑。河池市正在实施南丹(天峨)工业园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建设,这是目前国内装机容量最大的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议从项目用地、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河池市申报工业绿电试点城市和示范园区、碳达峰试点城市。
加快转型升级 推进协同发展
推动南方钢铁产业提档升级
柯雪利
钢铁是工业的粮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冶金产业是广西传统支柱产业,具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体系,在全国冶金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建议:
(一)扩大产业集群效应,促进冶金工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冶金产业链需求变化,创新现代化冶金产业链配套发展模式,打造产业联盟,扩大集群效应。出台政策支持和引导企业参与钢铁材料产品、核电用钢等特殊用途钢产品的研发制造,发挥企业特长,推动创新发展。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钢铁品牌。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不断扩展中国钢铁品牌影响力。构建双边和多边合作协作关系,深度融入全球贸易体系,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发挥龙头钢铁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钢铁品牌。
(三)发挥港口优势,加快推动临港冶金工业开放合作。充分发挥防城港海运优势,打造现代化物流枢纽体系。充分利用边海、通道优势和经济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临港冶金工业。加大与东盟国家贸易往来,加强中国—东盟钢铁产能合作,共同深化区域合作,推进互联互通。
促进区域开放融合 打造重要战略腹地
黄振饶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强调,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把广西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腹地。我们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要求。
建议:
(一)构建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产业规划的衔接融合,深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提升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上共同发力、融链集聚,使我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关联度更高、互补性更强。探索“科创双飞”模式,促进产学研融合,鼓励支持相关市县及龙头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设立科创岛、孵化器、企业技术中心,打造招商展示新平台。
(二)构建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物资储备基地。打造国家重要大宗材料供应基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农副产品战略应急储备基地和集散中心。
(三)构建“两湾”互联立体高效交通体系。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牵引,构建陆海统筹、“两湾”联动、多式联运的现代交通体系是打造重要战略腹地,服务构建新的区域战略互动新格局的基础。
深化东西部能源协作
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
曾鸿鹄
近年来,广西能源产业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十三五”以来,广西能源供给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可再生能源占比逐步攀升,能源交易市场活跃,能源配套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趋势,但广西能源产业仍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建议:
(一)完善广西能源产业链,提升东西部产业协同能力。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积极推动区内企业参与绿色能源建设。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鼓励东西部企业开展技术合作、联合研发、市场拓展等活动,提高广西能源产业的竞争力。
(二)加强校企融合创新力度和深度,提升新型能源技术水平。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智能化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为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建议开展针对东盟国家的能源政策、市场需求、投资环境等专项研究,提出符合双方利益的合作策略,通过共同研发、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方式,推动广西与东盟国家在新能源、智能电网、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合作。
深化拓展东西部产业协作 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朱殿安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港澳培育新优势、发挥新作用、实现新发展、作出新贡献的重大机遇,也是广西与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通道,应主动对接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发挥“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关键节点的作用。
建议:
(一)加强沟通协作,创新桂粤港澳一体化合作机制。加强规划衔接,创新两广一体化合作机制。共享优惠政策,共同搭建贸易和投资促进平台。
(二)加强统筹协调,打造“粤创桂转”科创基地。加强对接大湾区科技创新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批孵化飞地。发挥桂东各市产业优势,在现有产业园区内建设一批企业“加速器”和专业化厂房等转化生产基地。加大对“粤创桂转”的宣传力度。
(三)加强服务引导,为科创基地建设提供政策支持。为科创基地出台专门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孵化飞地引导在孵企业来桂转化的积极性。加强对引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的政策支持,解决转移人员在社会保障方面的顾虑。加大力度招引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为入驻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申报项目指导、财税知识培训等一系列服务。
打造面向东盟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
石化化工产业集聚区
黄燕敏
广西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通过打造面向东盟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石化化工产业集聚区,不仅可以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还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石化化工产品,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构建面向东盟的石化产业集聚区。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支持措施,鼓励石化化工企业在当地投资建厂,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二)加大投资合作,打造全球橡胶制品制造基地。中国是轮胎等橡胶制品生产大国,企业积极走出去开展投资合作,不但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也把先进技术和生产装备带到当地,促进了所在国橡胶产业的结构升级。
(三)加大化工园区建设合作,提升全行业生产效率和绿色发展水平。支持石化龙头企业参与境外产业集聚区、经济特区、工业园区等合作园区的建设。
(四)加速产业链供应链融合,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打造以中国石油、桐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石化产业集群,与东盟国家建立跨境产业链合作。深化道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合作建设一批产业特色突出的产业园区,不断提升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水平。
(记者 黄 伟/整理 通讯员 覃文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