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西政协网首页 > 政协动态 > 广西政协动态 > 正文

广西政协动态

自治区政协委员视察团赴柳州市视察侧记

2018-07-26 08:11:00  来源:广西政协报
【字体:

用民族文化“点亮”特色小镇
——自治区政协委员视察团赴柳州市视察侧记
 
       当前,民族文化在我区特色小镇培育中得到哪些保护与传承?如何合理确定民族文化在特色小镇培育中的载体和方式?怎样通过特色小镇培育展现充满八桂魅力的民族文化?……
 
       7月17日至19日,自治区政协组织委员视察团赴柳州市,围绕“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开展专项视察,凝智聚力为“擦亮”我区特色小镇文化底色、助推脱贫攻坚出谋划策。
 
       冒着30多度的高温,委员们一路看,一路听,一路思考。
 
       在有着“中国特色小镇”称号的鹿寨县中渡古镇,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居群独具特色,让人在青砖灰瓦的古色古香中随处领略少数民族文化韵味。步入其中,古老的商铺、古朴的客栈、庄严的会馆、香火鼎盛的武庙……无不透着历经岁月积淀的深厚文化。临江舒展的千年古榕下,一汪碧水绕城而过,青石板铺设而成的古码头与不远处的现代化拱桥相互辉映,别具一番景致。“有了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入,特色小镇的‘特’才能更加活灵活现。”委员们在赞叹之余,对中渡古镇历史文化遗迹得到较好保护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其中积累了不少好做法、好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布央村,是一个侗族群众聚居的传统村落,现存有鼓楼、戏台、飞山庙等侗族建筑和大量的侗族吊脚楼,同时还是远近闻名的茶叶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广西侗茶村”“柳州市十大美丽乡村”。漫步茶园,遥望矗立在山间的侗族建筑,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尽收眼底,引人入胜。“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承有助于打造特色小镇品牌。”委员们直言,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应注重文化传承、历史传承、风貌传承的整体协调推进,将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同时,适当地注入新的时代元素,融入时代的功能、形式和技术,使人们在特色小镇形态中,既能品味文化之美,又能读出历史空间的演化。
 
       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双龙沟梦呜苗寨,委员们与当地苗族群众促膝交谈,详细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传承与发展情况。得知贫困户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在保留原有苗寨建筑作为农家乐的同时,通过民俗表演来增加收入,逐步实现脱贫,委员们对此给予高度评价:“梦呜苗寨的做法很有借鉴经验,通过依托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民族饮食、民族歌舞等特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互动,既彰显了小镇特色、拉动了文化消费,又加快了脱贫攻坚步伐。”
 
       视察中,委员们坚持问题导向,认真寻找制约我区特色小镇建设中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薄弱点和共性难题,并积极提出建议、对策。
 
       针对少数地方对做好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概念不清、定位不准的问题,吴宇雄、卢柳屏、龙建辉等委员认为,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应准确把握内涵定位,加强民族文化与特色小镇建设有机衔接的系统性研究,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进行“一盘棋”谋划,努力实现民族文化与特色小镇建设的协调发展;突出建设主体,定位好特色小镇建设中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特色,从资金、服务、产业等方面做好文章,努力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共治”的良好格局;坚持规划先行,做好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与配置、产业与文化空间的布局,同时注重将古典美与现代美融合起来,在民族文化融入特色小镇建设中透出现代气息,做好点、面、线的结合,使之与现代人的生活更接近;重视挖掘文化内涵,把文化基因植入特色小镇建设全过程,体现文化元素和文化灵魂,彰显独具魅力的区域文化特质,把特色小镇打造成文脉、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切实增强特色小镇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特色小镇培育要突出‘特色’,就必须重视挖掘文化内涵,把文化基因植入特色小镇建设全过程,体现文化元素和文化灵魂,彰显独具魅力的区域文化特质。”针对一些地方没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特色还不够鲜明,而导致特色小镇培育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思路不够清晰的问题,贾双飞、唐文忠、易洁等委员提出,因地制宜,精准定位选特点,充分挖掘民族饮食文化、养生文化、传统手工艺、民族歌舞等特色文化资源,着力培育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的民族文化产业集群,深描文化底色,扩大文化空间;抓好民族文化符号元素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融入与呈现,按照“多样性、独特性、差异性”的原则,运用地方优秀传统建筑元素,营造具有地域差异的建筑风貌特色,避免盲目模仿、千镇一面。
 
       “只有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才能真正吸引人,只有讲好小镇故事才能给人一个慕名而来的理由。”围绕如何进一步做好特色小镇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莫道才、韦寿文、黄立新等委员建议,建设特色小镇微型博物馆,整合展示本乡本土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文化特色,讲好小镇故事;以保护性开发为主,不可出现过多人造景观,避免开发性破坏,更要避免伪文化景观;扎实做好民族优秀文化资源的整合工作,对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统计、归类、存档,实现文化资源内容上的整合;用足用好用活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政策,将高校或行业专业的优质资源引入特色小镇的文化建设与规划中,同时将非遗传承人引进到学校授课,进一步解决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的难题;切实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认真做好自然保护区、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等区域的保护工作。
 
       针对有些特色小镇功能集聚不足,竞争优势不够突出,生产、生态、生活融合不够,要素保障不强等问题,陈梅、潘艳、黄永全等委员认为,应着眼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民族文化传承,实现创新性供给与个性化需求有效对接,打造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和新型城镇化有效载体;统筹考虑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国土空间利用以及公共服务配套,推动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等功能性要素融合,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协调配套、有机衔接;在更新规划设计时,融合文脉多元要素,对特色小镇外在风貌和内在底蕴进行协调控制与建设引导,将碎片式的历史变成连续性、渐进式和综合性的历史,提高空间的可识别度与吸引力。
 
       “要厚植文化自信,在特色小镇建设中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针对本土民族文化人才和当地群众参与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的问题,李心军、莫华生、邓卓等委员提出,充分发挥本土文化人的优势作用,将本土知名书画家、戏曲家工作室或写生基地引入特色小镇,在提高文化韵味的同时,利用文化名人提升小镇知名度;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等传播媒介,通过广告投放、宣传片制作、文化汇演、节庆活动等各种方式,广泛传播特色小镇的文化形象,进一步彰显小镇魅力;在小镇文化传播与发展中,做好民族文化符号的创新、重构、培育和展示,拓展民族文化符号意义的深度与广度,提升特色小镇的文化品位。
 
       “古镇、古村落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要传承好文化根脉,尽可能地保留古镇、古村落的历史风貌和特色。”围绕特色小镇建设的空间布局问题,苏志刚、胡礼宾等委员的观点与特邀参与视察的住桂全国政协委员、广西戏剧院院长龙倩不谋而合。他们建议,以企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要做好规划和管理,小镇道路交通规划应尊重现有街巷、保护街区肌理和延续文化记忆;在开展小镇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物流、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布局建设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时,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又要注意体现民族文化符号元素,彰显民族文化特色,促进形成具有独特文化肌理和建筑风貌的特色小镇;统筹考虑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国土空间利用以及公共服务配套,推动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等功能性要素融合,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协调配套、有机衔接,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驱动”,把特色小镇建设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民族地区文化传承有机结合起来。
 
       “民族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不仅要关注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更要注重小镇自身传统文化的符号和意义。”“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大历史遗迹遗存文化保护传承力度,突显文化特色。”“充分发挥民族风情多样的独特优势,将民族特色打造成为特色小镇的亮丽名片。”……委员们纷纷表示,要深入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讲话精神,认真履职尽责,凝智聚力为加快推动我区特色小镇建设,促进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积极作出贡献。□黄富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