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炳群:加快推进左右江革命老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2016-07-06 09:20:00  
【字体:

自治区政协常委、百色市政协主席 周炳群

 

       近年来,左右江革命老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铝产业链进一步完善,铝材加工向附加值较高的铝精深加工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持续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提升,养生、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等实现新突破,创建5A级景区和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工作稳步推进,特色农业发展提质增效,芒果跃升为全国最大产区,秋冬菜、柑橘、桑蚕等特色产业成为广西主要产区,渔业产量增幅连续七年排全区第1位,农业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但是左右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是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不够。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耗时长、投资大,但产业扶持资金较少,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激励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难落地。
 

       二是政策互通共享不够。《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涉及的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在电力、资源等优势产业方面加强合作,推进建立了跨省(区)经济合作园区,但各地优惠政策在合作园区互通共享方面还未有效实现。
 

       三是产业链短,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受政策、技术、市场等因素影响,区域内优势产业产品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不足,终端产品少,导致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偏低;区域优势产业尚未充分协作、互补,没有形成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为加快推进促进左右江革命老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建议:
 

       一、发展推进一批基础好、潜力大、带动性强的重要特色优势产业
 

       (一)做强做优特色工业。做大做强做优铝产业,着力抓好铝产业精深加工,进一步加强铝产业创新和技术研发,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体系,向高端延伸产业链;提升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发展下游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锰、化工、建材、煤炭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大科技研发,积极引进外资、技术,承接先进地区调整转移出来的装备制造业。加快煤(水)电铝一体化、煤电锰一体化建设,打造区域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围绕“中国制造2025广西实施意见”,积极推进“互联网+工业”行动,推进特色生物医药、医学工程产品产业化,加快电子商务、智能电器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抓好碳酸钙非金属材料、铝基、锰基等新材料产业培育,努力将碳酸钙打造成为下一个新的百亿元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制药、生物蛋白饲料、生物肥菌等生物科技产业。加大科技创新和资源综合利用相融合,发展赤泥提铁、提镓、提钪、提碱、陶粒等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生物质能发电、垃圾发电、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优先发展特色高效农业。重点推进优质粮食、蔬菜、水果、甘蔗、桑蚕、茶叶、烟叶、中草药、油茶、花卉、火龙果、葡萄等种植产业。深入实施“南种北供冬菜园”、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百万亩芒果”、“百万亩油茶”、“百万亩桑蚕”等工程。加快发展林下经济,稳步推进“五个百万亩”特色林业基地发展。做大牛羊产业、做优林下养鸡、做强现代渔业,着力打造右江河谷高效渔业产业带和大水面生态渔业产业带,把百色建成广西重要的现代生态养殖基地。
 

       (四)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加强旅游资源整合,重点推进百色起义纪念园、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景区、靖西大峡谷创国家5A和田阳田州古城、靖西国际绣球城等旅游基础项目。
 

       (五)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促进消费和培育发展限上企业,加快发展旅游、休闲养生、文化、家政、中介服务等服务业;加快商贸物流发展,推进聚集区重大项目建设,抓好自治区级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及电子商务聚集区、实施大宗商品、农产品冷链、城乡配送等物流工程,推进中国—东盟农产品自由贸易示范园区建设;抓好“互联网+”产业发展,重点在互联网+农业、工业、旅游等方面做文章;加快左右江老区振兴发展基金募集资金投入建设,加快组建左右江投资开发银行、百色扶贫开发基金等。
 

       二、完善加快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强化区域、行业协作。建立桂滇黔三省区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共商区域产业协作发展问题,协调解决好共性问题,合力推进相关产业建设项目的落地。推进跨省区、跨市州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建立产业发展联盟、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信息、销售、物流等服务。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提升重点园区。加快交通、通信、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优势产业集群集聚区的供水条件和环保、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绿化、生活设施配套等,创造更优的投资硬环境,把优势产业集群打造成为承接优势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和平台。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产业集聚化程度。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支持等。着力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培育各行业,龙头企业及其配套企业,打造优势产业品牌,形成集聚效益,增强特色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建立多样化、多元化的特色优势产业服务平台,助推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