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序推进凌云县精准脱贫的建议
精准把脉开良方 因地制宜促脱贫
——关于有序推进凌云县精准脱贫的建议
为解决精准脱贫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坚决打赢凌云县脱贫攻坚战,根据凌云县2018年深化领导班子建设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活动要求,笔者按照县委给定的“如何有序推进精准脱贫”课题,先后深入全县8个乡镇和20多个行政村调查研究,通过视察项目、听取介绍、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凌云县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情况。
近年来,凌云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举全县之力,以攻城拔寨的决心投入脱贫攻坚主战场。紧紧围绕“为何扶、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五大问题,层层压实了工作责任,建立了“县级统筹、乡(镇)抓落实、工作到村、扶持到户”工作机制,全力推进精准脱贫“八个一批”“十大行动”和“十个到村到户”,实现了5771户25596人脱贫,18个村摘帽,其中2017年实现贫困户1565户7187人脱贫,11个贫困村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5.43%降至12.49%。
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凌云县脱贫攻坚工作仍然面临深度贫困地区攻坚难度大、稳定增收产业覆盖面不宽、扶贫移民搬迁工作进度慢、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步缓慢、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等困难和问题。为此建议:
突出党建引领,提高脱贫攻坚组织化程度。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先锋行”活动和“茶乡旗帜工程”,不断夯实攻坚基础,激发脱贫攻坚动力,实现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压实“五个一线”主体责任,用作风建设的成果促进各项扶贫举措落地生效。深入开展“乡村振兴先锋行”和争创“五面红旗”活动,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突出产业扶贫,进一步促进贫困群众增收。全面提升“一产”的品质和质量,以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为抓手,紧盯茶叶、桑蚕、油茶“三张叶子”等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以打造品牌为目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乡乡有园、村村有点,县示范区增点扩面提质升级”的目标。加快茶叶低产改造进程,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功能,加快建设多个优质蚕茧生产示范基地,以点连线成面。注重规上企业培育,强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发展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着重抓好高纯度纳米型碳酸钙建设,加快开发长寿之乡水资源,强力推进山泉水项目建设。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广西特色旅游名县为抓手,全力实施县城棚户区改造及城区道路“白改黑”工程,加快县城至下甲镇骑行绿道建设,努力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和通行环境。加快浪伏小镇民族风情街项目建设,强力推进浩坤湖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进程。
突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增强集镇服务功能。科学规划古城建设,强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市政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精心管理集镇,大力实施公共健身场所、危房改造、乡土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重点加快推进少数民族乡和特色生态小镇建设。高标准建设村级活动服务中心,全面落实“改厨改厕改圈”等重点工作,全力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环境。加快推进高速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以及通屯道路硬化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全面打通县乡村交通“毛细血管”,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提供更好保障。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切实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困难问题。
加快推进移民搬迁,改善贫困户居住条件。全面落实移民搬迁“八包”责任制,全力促使班子成员抓好责任落实。千方百计加快建设进度,倒排工期,明确任务要求,确保全县所有安置点项目按时交付使用。进一步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扶持政策,落实好产业扶持和促进就业创业计划,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全面加强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合法合规、安全运行。
齐抓“扶智”“扶志”,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广泛开展农民综合素质提升行动,重点抓控辍保学工作,全面兑现各种教育补贴,确保一个贫困学生都不辍学。扎实开展培育“五最”新型农民活动,全面打造勤劳守法、诚信友善的新时代新农民。全面实施转移就业脱贫行动,重点实施好“两后生”职业培训专项计划和“雨露计划”等技能培训,突出抓好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工作。全面加强健康扶贫工作,实施大病集中救治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等“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全面提高贫困群众的健康水平。
加强督促检查,推动精准脱贫落地见效。组建由县纪委监察委、县委督查室、政府督查室和县绩效办等四方联合组成的脱贫攻坚工作督查组,定期开展扶贫项目建设进度督查、巡查工作,重点抓好扶贫领域作风专项整治,实行常态化督导巡察,做到村村巡回、户户见面,对照评估验收标准现场开单、限时整改。严格追责问责、严明奖惩。□岑景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