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桑蚕织就“富民梦”——忻城县政协助推桑蚕富民产业发展工作纪实
“五年来,我们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850元增加到8000元左右,有256户839人通过种桑养蚕实现脱贫目标,很多农户盖上了洋楼,开上了小汽车,今年第一批蚕茧每公斤46元左右,蚕农将有更大的收成。”4月19日,笔者在忻城县城关镇隆光村采访时村党支部书记韦汉国乐呵呵地说,目前该村成立有2个桑蚕专业合作社,标准化蚕房10多个,全村年产鲜茧达450吨以上。这是忻城县采纳政协建议,大力发展桑蚕产业的一个缩影,其中凝聚着县政协和广大委员的汗水和心血。
种桑养蚕是忻城县传统产业,也是忻城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如何做大做强桑蚕业,提高蚕农农民收入,推进精准脱贫进程成为县政协及广大委员关注的焦点问题。针对蚕茧产量和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的问题,近年来忻城县政协组织开展了四次专题调研,并组织政协委员到四川以及邻近的养蚕大县宜州市、象州县等考察取经,形成了《忻城县桑蚕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扶助蚕农推广方格簇养蚕的建议案》等5份调研报告和建议案,委员们先后提出了《推广小蚕共育,缩短养蚕周期》、《引进小蚕共育技术,减少养蚕疾病提高蚕茧产量》等11件提案。建议加强培训,推广新技术,提高蚕茧质量和产量;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招商引资,在忻城兴办缫丝加工企业,提高蚕茧加工能力,延伸桑蚕产业链,确保蚕茧产得出,销得畅,赚得钱。同时,开发桑杆食用菌生产、桑杆育肥牛等,走桑蚕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之路。
提案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采纳,抓住国家“东桑西移”有利契机,做大做强蚕桑产业,积极组织农业、蚕业等部门落实政协建议和委员提案,每年定期举办培训班,全面提升养蚕技术水平;积极引进四川、宜州等地小蚕共育企业落户忻城,带动推广小蚕共育发展,鼓励当地养蚕大户发展小蚕共育;大力推广方格簇养蚕技术,提高蚕茧质量;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引进老板投资办缫丝企业,使蚕茧就地加工,延伸桑蚕产业链,等等。
“为了提升桑蚕科技服务质量,最近我县与浙江大学签订合作协议,聘请该校教授、博士为产业首席专家,到忻城开展桑蚕技术服务等方面工作,忻城桑蚕业发展将迎来更广阔的空间。”县农业局局长韦俊涛说。近年来,该县在加大桑蚕项目资金的投入,走高产、高质、高效的“三高”桑蚕业发展路子前提下,积极“走出去”,引进专业人才,不断提升该县种桑养蚕的技术服务质量。
“这个方格簇自动升降机太方便了,蚕上簇的时候将它降下来挂方格簇,等蚕虫都进簇后再升到空中,让蚕虫在空中吐丝,我们就能更快地清理蚕粪、消毒蚕房,安排下一批蚕生产,省时省地。”摇着方格簇自动升降机,马泗乡联团村大桥屯养蚕户石大爷高兴地说,如今,村里养蚕户基本上都用上了这种机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
强化科技服务工作,提高桑蚕产业科技含量是做大做优桑蚕业的重要手段。该县全面推广了蚕沙无害化处理、轨道滑板喂叶、省力化采茧、小蚕共育水帘空调应用、桑园太阳能生态防控等科技含量高的先进技术,使桑叶和蚕茧产量和品质都得到大幅提高。
在推进桑蚕富民产业中,县政协还积极发挥农业界政协委员的专长作用,组织委员成立桑蚕技术服务小组,深入蚕房、桑园间现场指导和传授种养、管护技术,当技术“顾问”,为做强做优做大桑蚕业“保驾护航”。
该县还坚持“扶持企业就是扶持产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通过深加工项目的实施,大力扶持缫丝企业,推动企业的发展。据统计,全县有大型缫丝企业5家,建有生产线37组,年加工干茧3000吨,年产白厂丝1100多吨,带动丝棉被生产企业18家,年生产丝棉被3万多床。产业链得到有效延伸,产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产出效益越来越高,让群众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逐渐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此外,该县还充分利用丰富的桑枝资源,大力发展桑枝食用菌产业,带动全县食用菌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有效延长桑蚕产业链,减少了桑蚕产业市场风险,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促进了桑蚕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如今,忻城县桑蚕产业逐步做强做大做优,成为名副其实的“桑蚕之乡”。
据统计,目前全县桑园面积25.52万亩,去年养蚕共84.35万张,产鲜茧2.63万吨,总产值11.20亿元,蚕农年养蚕人均收入达334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