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能多减少一个贫困户

2015-06-23 00:00:00 作者:闭祖兴 来源:田林县
【字体: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一直激励和鞭策着田林这个国家级贫困县120多位政协委员们。为了让乡亲们能尽快脱贫减贫奔小康,他们凝心聚力,扑下身子细调研,办公桌前建诤言,走进农户送技术……为县里的“精准扶贫”工作奉献着自己的热情与汗水。
 
    据统计,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该县累计减贫44150人,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468元。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县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139元以上。
 
    “造血扶贫”——政协委员之智慧结晶。近年来,田林县政协结合县委提出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边吃边,靠天发展,靠人改变”的绿色发展之路,有针对性地组织经济、科技的界别委员实施“造血扶贫”系列建言:2013年《大力发展我县中草药种植的几点建议》和《关于大力发展田林水产畜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2014年《关于加快油茶、八渡笋低产林改造提高农民收入的建议》、《关于大力发展本地土鸡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共16份“造血扶贫”提案。
 
    该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对些提案很是重视,组织相关部门论证后,结合田林扶贫工作实际,分步对这批“造血扶贫”提案予以实施和落实。于2013年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71.8万元,完成了通丰营养液2万亩、八渡笋低改2200亩、清水鸭养殖5万羽、寿桃种植2143亩、芒果种植1400亩、油茶种植4300亩,大水面养鱼27户和山羊养殖438只等项目建设工作。项目覆盖贫困户9853户39403人。2014年又投入特色农业产品资金1590万元。其中新种芒果、中草药、油茶、甘蔗均超万亩;八渡笋、灵芝、油茶产值均超亿元;水产品总量达4000吨,其中利周清水鸭特色产值超1500万元。项目覆盖14个乡(镇),受益贫困户3710户20795人。这一组组数据的背后,凝聚着田林政协委员们为民建言献策的智慧与爱民情怀。
 
    “补血扶贫”——政协人用行动见成效。“县政协领导给我们村运来水泥啦,大家快来卸车啰……”“通过低产林的改造,不用了多久我们村的八渡笋和油茶又会有个好收成……。”
 
    该县的六章村是田林县政协机关的帮扶联系村,地处边远山区,距离县城136公里,是一个瑶族同胞居住最多的贫困村。全村共有农户236户,1086人,全村面积55183.8亩,可耕地面积2614亩,人均耕地面积2.4亩,主要以种植水稻、八渡笋、油茶、甘蔗等作物为主要,人均年纯收入还不足2000元。
 
    如何使该村尽快摘掉贫困村帽子,田林县政协主席黄欢扛起对口帮扶“大旗”,率领政协人信心满满走进六章村。她说:“在扶贫济困工作中,政协要有一线意识,不能打马虎眼,切实把群众的冷暖所需放在心坎上,所要做的都是踏踏实实为村民谋利增收!”
 
    针对该村主要经济支柱的油茶、八渡笋、甘蔗等作物由于种植年限已长、产量不高、收益不好的现状,该县政协积极开展视察和调研后,选准“科技帮扶”为突破口,采取引导村民对这些支柱作物进行“补血式”的品种改良,并自上而下积极与专业部门联系,向专家求援,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2014年上旬,自治区的2位专家到该村传授指导油茶品种改良技术;2014年中旬,百色市甘蔗种植3位专家又来到六章村指导“双高”糖料蔗种植;2014年下旬,黄欢主席亲率县科技局的同志到该村对八渡笋品种改良技术进行实际操作……
 
    日前,该县政协派驻该村的指导员告诉笔者:通过县政协调整扶贫方式,因地制宜引进技术,目前,六章村的八渡笋、油茶、“双高”糖料蔗等一系列“补血”改造措施已初现成效,“双高”糖料蔗种植近2000亩,预计比往年增产30%以上,八渡笋、油茶低产改造也初具规模,助农增收前景很是喜人……
 
     “输血扶贫”——政协委员支招助农增收。“要致富,先修路;要脱贫,先扶智。”该县政协委员们针对贫困户们普遍都存在着致富手段、生产技术“贫血”的状况,实施了一系列的助推“输血扶贫”措施:
 
    首先是助推“技能输血”。在田林县政协第八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该县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强化实用技术培训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提案获县里采纳,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财政局和水产畜牧兽医局等政府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委员提案,按照“强化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增就业,以就业保民生促创业、保稳定”的要求,成立培训组织机构、明确目标任务,落实人员、政策和经费。年内就筹措了200万元资金,按培训规划,多方与区内外企业沟通,按照企业用工需求以及该县农村经济发展、种养和服务业种类,从参训人员年龄、文化程度和就业意愿入手,科学设置培训科目,以创新思路推进培训,以校企联合培训推进就业岗位开发,注重实效抓培训为工作思路,加大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促进农民增收。
 
    2014年初,该县水产畜牧兽医局聘请市水产畜牧兽医局技术人员到该县百乐乡百乐村、潞城瑶族乡八洞村为村民进行淡水成鱼饲养工培训,邀请市级以上土木建筑工程师先后在该县乐里、那比、平塘等乡镇举办建筑行业技术培训班,学员800多人,其中有353人已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为提高建筑行业技术水平和规范县乡建筑行业行为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确定了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县农广校、县委党校等10个单位为定点培训机构,邀请区、市建筑师、养殖专家、林果种植专家、餐饮技术师、机电技术人员等到田林县乡村所在地进行授课或培训共40期,培训人数3500人。通过强化培训,其中:年内向区内跨县转移就业868人,向区外跨县转移就业2804人。掌握了有关实用技术的农民在本地就业人均月收入约3000元,外出务工的人均月收入3500—5000元。
 
    其次是参与培植“产业输血”。近年来,该县政协结合县委提出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边吃边,靠天发展,靠人改变”的绿色发展之路,充分发挥人才荟萃优势,组织各界别委员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积极为人民群众寻找可增加收入的门路和产业。
 
    作为农艺师的该县政协委员林丽甜从2008年开始就对灵芝“着迷”。通过调查,她发现20世纪90年代,田林县野生灵芝的产量高达300吨,但近年来,随着山林的开发,野生灵芝正在逐年减少。为此,她一直梦想如何助推这原本看不见的“小细菌”,通过人工培植等手段长成“大产业”,让其成为田林人民致富增收“不竭”的一大门路。她不仅主动参与项目的培植等工作外,还联合其他界别委员不停地撰写提案向县委、政府建议献策:《关于巩固发展我县优势农业产业(灵芝)的建议》、《关于申报田林县为中国灵芝之乡的建议》等。田林县委、政府采纳和落实了这些建议,把保护和发展灵芝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和阳光产业来抓,重点培植了林业中心苗圃、平么、平封等8个灵芝种植示范基地。2012年,县农业局通过不断研究和探索,又成功掌握了人工栽培大朵灵芝技术。目前,投资1亿元的中国灵芝交易博览中心项目一期工程正在有序推进建设中。此外,还制定了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引进了伟健、康益等2家灵芝加工龙头企业,将高端与中低端产品同时发展,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同时,有效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广西农交会、中国壮剧文化艺术节等平台推介宣传田林灵芝。经过不懈努力,2014年9月份,国家经济林协会经组织专家组认定和评审,授予田林县“中国灵芝之乡”称号。据统计,2013-2014年,该县人工栽培灵芝1000亩,产量达1750吨,产值2亿多元。目前,田林现有适合野生灵芝生长的天然林面积达113万亩,已成为我国灵芝重要生产基地。
 
    此外,该县的政协委员们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原则,群策群力的多项建议获得了政府的采纳,从2014年起,该县采取以奖代补和联合经营两种方式对在册贫困户进行扶持,发放的“扶贫羊”、“扶贫鸡”、“扶贫鸭” 、“助残猪”近百万羽(只),“扶贫木苗”数百万株,种养产业的“输血”行动力度大增,全县6000多个贫困户此项每年多增收达1000多元,精准扶贫效果明显。
 
    倾情帮扶,爱洒乡间。田林县的政协人就是这样,怀着对家乡人民无私的爱,不俞余力付出自己的智慧和辛勤汗水,为的是尽可能多地减少一个贫困户,让所有的群众共同走在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