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政协委员建言献策:不让“非遗”再“遗失”

2014-11-12 00:00:00 作者:吕德坤 来源:罗城县
【字体:

    罗城讯  “仫佬族依饭节”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项目,“仫佬族古歌”“仫佬族走坡”等6项列入自治区保护名录项目,列入市级名录项目11个、县级65个;有4名传承人入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采纳落实县政协委员建言献策,以《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尚方宝剑”,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完成了首次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建立健全了国家、自治区、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


    自2011年以来,罗城县政协多次组织科教文界委员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实地调研视察,对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和利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前赡性的意见和建议。如县政协主席谢土鸾率委员每次进行实地调研、视察时特别重申: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全社会对非遗的抢救和保护意识,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抢救、保护非遗;要全方位采取抢救保护措施,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对非遗抢救和保护的投入,努力做好非遗的挖掘和抢救工作。同时,委员们还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大力呼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投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合理梳理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传承保护,推动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


    煤砂罐是仫佬族人的独创,坚固耐用百年不坏。而金属锅品的普及,让煤砂罐淡出了百姓生活。该县政协委员、县文化馆余雯雯说,如果政府不组织开展保护传承,煤砂罐这样的非遗项目就要消失了。为此,县政府提出,实施“十大文化工程”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县,其中头号工程就是非遗文化工程,要开展非遗普查,建立县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举办传承培训班,资助和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


    经过该县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成功挖掘整理的县境内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15个。其中,“仫佬族依饭节”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项目,并于2013年成功举办了“中国罗城第二届仫佬族依饭文化节”;“仫佬族古歌”、“仫佬族刺绣”、“仫传族煤砂罐制作技艺”、“仫佬族舞草龙”、“仫佬族走坡”、“仫佬族婚俗”等6项列入自治区保护名录项目,列入市级名录项目11个、县级65个;有4名传承人入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罗城县政协主席谢土鸾认为:“非遗只有融入百姓生活,让群众在传承中得到实惠,才能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活力。”为此,该县研制开发刺绣、编织、煤砂罐等系列非遗工艺品,在旅游景点开设民族工艺品商店,力推非遗产品闯市场。四把镇双寨屯的谢秀荣,是仫佬族刺绣技艺代表传承人。北京一家博物馆花了3800元,买了她的4套仫佬族服饰。她精心准备了40套服饰和一批刺绣产品,在中国罗城第二届仫佬族依饭文化节上大赚一笔。她说:“大家看到有钱赚,就来跟我学。”目前,全村有80多人从事仫佬刺绣,产业链逐步形成,非遗项目闯市场有了成功范例和可借鉴的经验。


    据悉,该县已经建成四个双寨“非遗”传习基地,每年支持3-5个村屯开展民间依饭节传习活动,仫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