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足迹踏歌

2018-11-22 16:09:11 作者:农 超 李华毅 来源:广西政协报
【字体:

扶贫足迹踏歌行
——全国百名社长总编辑“改革开放40周年看大美黔东南”主题采访活动走笔
 
  “金鸡报晓人欢笑,肇兴侗寨春来早;崇山峻岭崎岖路,旅游扶贫立功劳。精准扶贫政策好,村寨旧貌换新颜;穷山僻壤变珍宝,侗家生活节节高。”这是记者在肇兴侗寨采访时听到侗族村民传唱的一首山歌。
 
  11月14日,历时三天两夜,跨越六地700多公里,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地方党报新闻扶贫经验交流会暨全国百名社长总编辑“改革开放40周年看大美黔东南”主题采访活动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圆满落幕。会议期间,来自全国80多家媒体的150多名社长、总编辑围绕“新闻扶贫”主题展开广泛交流,深入探讨地市党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责任担当、实践路径,并深入凯里、雷山、镇远、黎平、从江、丹寨等市县,通过深入采访,共同见证黔东南州改革开放以来农文旅一体化扶贫样本、民族乡村旅游扶贫范本、社会资本扶贫新范本等扶贫生动实践,现场感受黔东南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实效实绩。
 
  凝聚新闻扶贫合力
 
  脱贫攻坚,是时代使命,是国家战略,更是新闻人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百川汇流,万涓成海;凝心聚力,众志成城。让我们携起手来,以共同的使命、共同的愿景、共同的责任,唱好新闻扶贫‘大合唱’,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此言一出,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标志着《中国地市报新闻扶贫黔东南行动宣言》正式通过。《行动宣言》明确了“把新闻扶贫的责任牢牢扛在肩上、把新闻扶贫的任务紧紧抓在手上、把新闻扶贫的措施具体落实在行动上”三个方面的总体目标,明确了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会员单位共同推进新闻扶贫的具体要求,凝聚了共同的使命、共同的愿景、共同的责任,切实增强了新闻扶贫的信心和决心。
 
  在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地方党报新闻扶贫经验交流会上,广西政协报社社长、总编辑农超,湖南团结报社副总编辑周泽平,重庆武陵都市报社总编辑汪彬,杭州凡闻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王平,黔东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高俊华分别发表主旨演讲,深入分享了广大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响应党中央“向贫困宣战”的号召,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的经验和成果。本报社长、总编辑农超所作的主旨演讲《没有花架子,全是真功夫》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会长张宝富对此次活动深有感触。他说,这次会议就如何做好地方党报的新闻扶贫工作,交流了思想,凝聚了共识,发出了行动宣言,可以说恰逢其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报业同行扶贫经验的分享,既总结了近年来的新闻扶贫工作,又提供了新的扶贫路径。特别是与会人员共同见证黔东南日报社新闻大数据客户端和“游视界”报业跨界合作项目正式上线启动,中铁中基一局(贵州)有限公司向贫困村捐赠产业扶贫资金,新闻扶贫见到了真金白银。
 
  山西省忻州日报社社长冯振玉、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日报社总编辑杨合等都表示,每一场新闻扶贫经验的分享,都为在场的媒体同行提供了更多扶贫的路径和方法,主题采访活动回去以后,要借助这次会议的东风,借鉴兄弟报社的经验,结合实际,全力推进新闻扶贫工作。
 
  追寻黔地经验成果
 
  从雷公山麓到月亮山脉,有一种力量在汇聚:投身脱贫,扶危济困;从繁华都市到苗乡侗寨,有一种信念在传递:助力脱贫,无上光荣;从士农工商到科教文卫,有一种热情在点燃:参与脱贫,人人可为。黔东南日报社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创新新闻扶贫路径,拓展宣传报道平台,在新闻扶贫上作了积极有效探索。参加主题采访活动的与会嘉宾们追寻黔东南扶贫经验成果,先后深入凯里、雷山、镇远、黎平、从江、丹寨等县市,实地感受改革开放40年来黔东南州在“旅游+扶贫”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变化。
 
  “每天人流量多少?”“怎么带动贫困户发展?”12日下午,带着欣喜和期待,与会嘉宾开启“改革开放40周年看大美黔东南”主题采访活动的征程。
 
  首站来到云谷田园。云谷田园是一个现代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目前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2万人次,综合收入3亿元,解决大专院校毕业生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常年就业300人,解决临时就业2万余人,走出了一条生态脱贫、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嘉宾们对云谷田园的生态脱贫模式给予高度赞许。
 
  在西江千户苗寨,从寨门到电商购物中心,再到酿酒街、刺绣坊、嘎歌古街、观景台,嘉宾们从未停下手中的手机和相机,记录着西江壮观的吊脚楼群、浓郁的民族风情。当了解到西江苗寨大力探索“景区带村”旅游扶贫模式,10年来共分红1.17亿元,目前共有6531户贫困户入股西江旅游公司发展乡村旅游,户均每年稳定收益3500元等情况时,大家都感慨:“村民在家门口乐呵呵地就把钱挣了,真好!”
 
  在镇远古城和崇尚自然、以树为神,被誉为“世界最后一个枪手部落”的从江县岜沙苗寨,每处风景,都让嘉宾们驻足良久。嘉宾们对当地政府在不破坏民族传统特色的同时,积极进行资源开发,既美丽了村寨,又增加了群众收入的旅游产业带动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就深表钦佩。
 
  肇兴侗寨的鼓楼、花桥、溪水、吊脚楼,侗族居民们延续着千百年来恬淡自然的生活,深深吸引着嘉宾们的眼球。“我和黔东南有个约会”,因为肇兴作为央视春晚一个分会场之一在全国亮相,肇兴侗寨成为嘉宾们最期待的地方之一。近年来,肇兴景区探索乡村旅游促脱贫新模式,让景区内群众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肇兴侗寨依托侗族文化形成了乡村旅游成功模式,让侗寨旧貌换新颜,实现了家家户户有收入的发展路子,同时兼顾民族文化挖掘传承和保护的做法值得大力宣传和学习借鉴。”河南省濮阳日报社总编辑张光有感而发。
 
  11月14日,与会嘉宾们走进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资本扶贫新范本——丹寨县万达小镇。该小镇集中引入丹寨县7个国家级和17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县内非遗文化进行集中保护、传承和弘扬。小镇内共吸纳1390人稳定就业,其中贫困户1027人(户),共有28家扶贫龙头企业和137个产业扶贫合作社产品入驻小镇,间接带动贫困户3202户12810人实现就业增收。嘉宾们对万达创新形式开展的“企业包县”模式给予高度评价。
 
  弘扬传递奋进力量
 
  经过3天的主题采访活动,黔东南发生的新变化、展现的新面貌,以及近年来的发展成果,在与会嘉宾们心中的形象越发鲜活生动起来。大家纷纷用笔墨、镜头对准黔东南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份份“答卷”,以敏锐的眼光、独到的触角深入解读黔东南州脱贫攻坚的喜人成果,并化成了一张张图片、一篇篇文章和一个个视频传播给全国各地的读者,传递着催人奋进的正能量。
 
  “作为媒体人,把美丽的黔东南推荐给大家,我觉得这是一种责任。”澳门法制报社副社长刘水生说。大家纷纷表示,要以黔东南各地在精准脱贫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为原型,用心推出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脱贫攻坚作品,让黔东南精准脱贫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以振奋士气、鼓舞人心。
 
  “走访了黔东南的几个县市,感受到凯里市的经济发展成就、雷山县的旅游发展状况、镇远县的历史文化遗迹保护、黎平县的生态环境治理,感受到黔东南正在向经济大州、旅游大州、文化大州快速迈进。这里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让我流连忘返。”呼和浩特日报社社长张彦杰说。
 
  “一碗碗的酸汤,一声声的芦笙曲;苗家姑娘小伙一首首的情歌和一张张绽开的笑脸上,写满幸福与富足,见证了凯里各族同胞以酸食美味来回应苦难的坦然和豁达。”《广西政协报》刊发的《寻味凯里》一文一经发出,便迅速得到与会嘉宾的一致好评,也获得众多粉丝的点赞。本报社长、总编辑农超在主旨演讲中提到的“没有花架子,全是真功夫”,在整个活动中成了热词,并被各媒体频频引用。
 
  “一次‘黔’往,终生难忘。”随着主题采访活动的深入和延伸,黔东南决胜脱贫和相关的报道在各地媒体争相推出。正如贵州省报业协会会长刘庆鹰在诗歌《目光,永远向着前方》中写到:祖国的崇山峻岭似浩瀚的海洋,黔东南自治州像一艘战舰正在破浪远航。 □ 农 超 李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