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身后的蜕变

2018-10-04 18:10:00 作者:李湘萍  来源:广西日报
【字体:

转身后的蜕变   
——广西文艺院团改革创新拓市场小记
   
       9月的越南会安,因《印象会安》主题公园试开园再一次聚焦世界游客的目光。如果稍加了解,关注的目光定能看到项目背后广西人的身影。
 
       今年年初,由广西演艺集团申报的“越南《印象会安》主题公园文化旅游演出”,被列为2018年文化部(今文化和旅游部)“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与投资重点项目。作为转企改制企业,这是广西演艺集团根据国家鼓励国有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依托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勇于提升文化服务性消费水平,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间文化贸易的新尝试和新探索。
 
       在此次合作中,广西演艺集团为《印象会安》主题公园内8个场景创作排演小型表演秀。“我们的文化服务包括表演理念的输出、项目品牌的包装、演出人员的培训等。”项目负责人蒋剑锋向记者介绍,他带领项目团队6次到越南实地考察,无论是与当地的文化专家座谈,还是走访民俗博物馆、田野调查音乐舞蹈传统,都深深感受到两国在文化演艺方面深入合作的坚实基础。
 
       “地缘相近、文化相通、习俗相同、真诚服务,是我们最大的优势。”蒋剑锋说,也正是基于《印象会安》项目的精诚合作,双方达成意向,还将在越南河内、岘港等地合作开发主题公园文化旅游演出项目,通过在文化旅游、演艺娱乐、文化人才培养等重点领域的深入合作,促进广西融入“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发展。
 
       从坐等扶持到积极开拓市场,从繁荣演出市场到输出文化服务,在改革大潮中摸着石头过河的广西文艺院团,几经“大浪淘沙”的实践,一部分演艺团体逐渐摸索出新的体制机制,走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改革新路子。
 
       时间回溯到2012年8月,广西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挂牌成立。这标志着广西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迈出坚实一步。与此同时,广西各地市国有文艺院团的重组改革也同步快速推进,与区直文艺院团改革发展“遥相呼应”。
 
       “以国内外演艺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本运营为主,整合优质资源,打造精品力作,开拓演艺市场,发展文化演艺产业”是广西演艺集团改革发展的方向。其旗下的驻场演出品牌“南国之声”,不等、不靠,向市场要出路;调研、分析、碰撞,将项目立起来、做起来,接受市场的检验。
 
       从2013年3月8日第一场演出只售出20余张门票,到经过5年的摸索成长,时至今日,“南国之声”演出超过550场,服务观众超24万人次,培育了一批忠实观众,为其他文化品牌的建设树立了成功的范例。
 
       以一颗“魔豆”抢占全国演出市场的广西演出公司同属广西演艺集团。“经营好演出是我们的主业,但如果我们有自主创作排演的剧目,主动出击市场,多元化经营,发展之路会走得更稳、更远。”广西演出公司董事长蒙明高对演出市场有着清醒的认识。
 
       围绕“为谁创作、谁来演出、演给谁看、达到什么效果”的创作思路,蒙明高带领团队展开项目考察,于2014年打造了公司首个市场化运作剧目、3D奇幻童话音乐剧《魔豆》。这颗“金豆豆”在4年多的时间里,已在全国近30个城市演出220多场,演出收益可观,并多次斩获区内外多项大奖,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以传承、保护、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为重点的广西戏剧院,在文艺院团改革中,以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目为途径,以加强演出为手段,不断推出具有“广西气派、时代特征、壮乡风格、和谐兼容”的舞台艺术佳作。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届广西戏剧展演中,广西戏剧院的6部大戏入围展演,成为本届剧展入选大型剧目最多的文艺院团,其中壮剧《牵云崖》荣获桂花特别奖、壮剧《百色起义》斩获桂花金奖,凸显了作为广西戏剧发展主力军的强劲实力。
 
       而早在2010年,柳州市就率先在全区国有文艺院团中完成市直属国有文艺院团的资源整合,组建成立柳州市艺术剧院。改革后确立的新型艺术生产机制,推动了剧院组织、创作和生产艺术精品,并坚持实施“走出去、打得响、树品牌、占市场”的战略。
 
       “除了与全国会堂(剧院)工作研讨会合作外,我们还和中国西部演出联盟、中国北方剧场联盟达成协议,整合各方资源,创新运作模式,进一步做大做强精品剧目的全国巡演及对外演出。”柳州市艺术剧院院长刘康说。
 
       据了解,柳州原创剧目民族音画《八桂大歌》两进国家大剧院,全国巡演历经22个省、自治区的50多个城市,完成演出68场,实现了舞台艺术作品从夺大奖到走市场的转变,被誉为新时期的“文艺长征”。
 
       广西文艺院团改革之路不论是“山重水复疑无路”还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唯有创新求变、勇闯敢试,方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