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新风润珠城
“如今东山村,瓦房变楼房,广场映绿树,整洁又漂亮......”这是北海市银海区平阳镇东山村村民传唱的歌曲《东山新唱》。歌词名副其实,眼前的东山村,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房屋、邻里间热情的问候,文明新风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村庄的每一个角落。
从“人情负担压弯腰”到“新风扑面心气顺”,近年来,北海市创新工作思路,将“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文明节庆,文明祭扫”纳入公民文明行为规范,多措并举推动移风易俗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让群众过上了好日子,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构建北海文明乡风新格局。
旧俗瘦身,陈规悄然退场
“一年到头,光随礼就花掉近半年的收入。”5月22日,在银海区侨港镇电建村,渔民薛冬荣回忆,最忙时一个月跑8场酒席,“渔网没挣几个钱,人情债先压弯了腰。”
这个曾被陈规陋习困扰的滨海渔村,如今,正在经历一场“文明革新”。
“现在办喜事,桌上摆鲜花比摆烟酒体面多了。”电建村村民郭兆英说起一个新变化,“过去彩礼讲究‘万紫千红一片绿(不同币值的纸币颜色,寓意礼金丰厚)’,现在谁家这样,会被邻居戳脊梁骨。”
变化始于村口的渔事夜谈。2023年夏夜,村支书吴陵泉召集30多位渔民围坐“虾米广场”,有人当场“晒”出账本——去年随礼8000元,占家庭收入10%。这一组组数据触目惊心,当晚大家就对《电建村村规民约》达成了共识:红事彩礼不超过3万元、白事宴席不超过2桌、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如今走进村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标语随处可见。据村委统计,村规民约实施以来,全村红白事平均花费从3万元降至1万元左右。“用省下的钱添了一台冰柜,家里的虾米生意多收了3万元!”虾米加工户洪英满脸笑意。
少了攀比的浮华,多了实干的温暖。北海乡村实现了从“旧习缠身”到“新风扑面”的真切转变。
以前,合浦县永安村“升学宴”是村民绕不开的“规定动作”。“不办宴没面子,办了宴人情债又成负担。”面对村民顾虑,该村村委给出新选项:每年8月统一举办集体升学礼。
没有宴席酒菜,没有礼金账簿,简约庄重的升学礼上,镇村代表、爱心人士与村民共同见证,学子们获颁荣誉证书,诵读国学经典,传统礼仪与现代文明在此融合。此举不仅为全村节省宴席支出16万元,还让升学家庭收获了更有温度的“体面感”。
北海市各村开展渔事夜谈、古树议事,让村民有了共商“自家事”平台,当基层治理精准对接群众的实际困难,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替代旧习俗,文明新风便能自然生长。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北海市荣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问卷调查显示,有92%的市民知晓移风易俗政策,88%支持简办婚丧,移风易俗与文明城市成效共享,深度融合。
文明生金,振兴奔涌而来
初夏,合浦县总江村家家户户的庭院中,胭脂红番桃树郁郁葱葱,拳头大的果实压弯枝头。村民罗世兰一边修剪枝叶,一边对记者说:“一棵果树年收入约1000元,我家种有20棵,去年收入2万多元。”
锚定“农民增收”的目标,北海市推动移风易俗深度融入产业振兴与集体经济发展,减轻群众“人情负担”的同时,更激活乡村“发展引擎”。
2018年起,总江村将香甜软糯的胭脂红番桃定为支柱产业,通过免费发放果苗、保底回购模式,引导400多户村民在房前屋后种植“致富果”。“腰包鼓了,思想观念也跟着变了。”村支书马祥云感慨,过去村里经济落后,婚丧嫁娶却攀比成风,一场酒席的花费往往抵得上农户全年收入。
随着庭院经济兴起,村民物质生活改善,对移风易俗的接受度显著提升。一次村民大会上,简办红白事的提议全票通过。以此为契机,总江村创新“积分制+产业激励”模式,将遵守村规民约、参与环境整治等行为量化为积分。20积分可兑换市场价120元的番桃苗。制度推行以来,全村80余户村民参与到简办红白事兑换果苗的活动中,人情支出下降60%,主动参与网格管理、河道清理的农户增加40%。
如今,全村种植番桃面积超500亩,每年人均增收3000元,曾经堆满杂物的庭院也变成了“聚宝盆”。
2024年,在深入实施集体经济“百万强村”行动下,北海市全市377个行政村(社区)依托特色资源壮大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8909.7万元,较2023年增长14.8%,村均收入23.63万元,其中19个村收入突破百万元大关。
五个统一,村村走出新路
小巷村道虫鸟相鸣,山木苍翠可望,微花园、微果园随处可见,一不留神还会在转角遇见网红奶茶店。漫步海城区流下村,仿佛走进治愈系小清新的漫画世界,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物,无不散发着文艺气息。
“很难想象,过去村里基础设施落后,道路泥泞、鸡鸭散养,乱搭乱建随处可见,集体经济更是一片空白。”村民麦运满回忆道。
面对困局,流下村将移风易俗作为破题关键,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组织村民成立议事会,通过共商共议凝聚共识。在党员干部带头下,村民主动拆除违章建筑、参与道路管网改造,扭转了“脏乱差”局面。
移风易俗不仅“破”陋习,更在“立”新风。首任村支书麦运礼率先将废弃仓库改造成高端民宿“邻舍”,在保留传统建筑风貌的同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成为流下村“艺术乡建”的典范。
在他带动下,村民纷纷将闲置房屋改造成特色民宿、文创工作室,将乡愁记忆转化为发展资源。
随着村庄颜值与内涵的双提升,流下村乘势发展文旅经济。依托院落式民居特色,聚焦特色民宿、艺术文创等四大旅游业态,形成集疍家美食、文化体验、乡村露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2024年,该村旅游收入突破500万元,村民人均旅游收入达3.5万元,实现从“三无村”到产业兴旺的蜕变。
从缺乏特色产业的传统旧渔村,到年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的“网红村”,这是北海市立足自治区移风易俗“五个统一”工作法,鼓励各村因地制宜拓展“N个特色”的缩影,如今,每个村都走出了各自的路子——
赤西村依托自然资源与文化底蕴,在“五个统一”基础上创新推行“4331”工作法,实现基层治理精细化;香山村发展香山鸡嘴荔种植3000余亩,年产值达20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25%;塘仔村建成百香果育苗基地,带动3镇种植面积扩大至2000亩,村集体年收入突破百万元……
文化加码,续写古村荣光
“孩子们,你们看,当年咱们村的谷仓可是秘密交通站,现在成了红色课堂,连墙上的马灯都在讲‘勤俭节约’的老传统。”铁山港区南康镇扫管龙村,在修缮一新的南康武工队旧址前,几名孩童围着老党员姚宁厚听革命故事。
作为钦廉四属革命老区,该村曾因红色历史闻名。这里走出过22名革命先驱,南康武工队旧址、扫管龙武装起义旧址等红色地标星罗棋布。当年先辈用热血换来了和平,如今扫管龙村用文明新风续写着老区荣光。
2021年起,该村以红色资源为支点,全面推广文明乡风建设和移风易俗工作:修复革命旧址,打造“红色革命展示厅”;组建了一支由党员干部、青年志愿者、退伍老兵组成的红色宣讲志愿服务队,他们创新“革命故事+村规民约”模式,从地下党交通员“一根竹竿传情报”的机敏,就引申到“反对铺张浪费”的新风尚。
村里的扫管龙小学经常在爱国主义基地开展“红色课堂”教学,五年级学生姚雨桐指着展柜里的旧军帽说:“老师讲过,这是姚宁泽同志的帽子,打满补丁还在继续戴。”
这种“从娃娃抓起”的教育成效显著——孩子们主动劝阻长辈铺张行为,促成12起红白事简办案例,在该村未成年人文明素养测评中,优良率达98%。
当革命先辈的奉献精神与新时代文明理念交相辉映,群众从“被动遵守”变为“主动创造”,这场润物无声的变革让珠城大地焕发新韵。□ 蒋璐阳 陈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