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社会工作发展综述
奋力书写社会工作新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社会工作发展综述
新兴领域党组织从2014年9000多个增长到2024年2.5万多个;
持证社会工作者从2012年378人增长到2024年2.04万人;
实名注册并参与服务的志愿者人数从2018年91万人增长到2024年260万人,服务时长累计达2.4亿小时;
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75%;
自治区、市、县三级党委社会工作部全部组建完成;
……
一串串数字的变化,一个个领域的创新,见证了我区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
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社会工作决策部署,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要求,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完善社会工作政策制度,持续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社会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建引领 凝“新”聚力
近几年来,新兴领域蓬勃发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如何把新兴领域人员团结起来、力量凝聚起来?新兴领域发展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覆盖到哪里。
自治区党委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新兴领域党组织从2014年的9000多个增长到2024年的2.5万多个,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不断增强。
崇左凭祥市针对边境口岸卡车司机多、流动大、管理难等特点,探索“车轮上的党建”模式,通过建强组织、筑牢阵地、抓实服务,破解货车司机群体党建工作难题;来宾市率先成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联动调处“一中心、两工作室”,最大限度方便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实现诉讼权益。
关爱新群体,凝聚新力量。
走在北海街头,餐饮店、理发店、药店、书店里的“暖新小店”随处可见,新就业群体在此可以享受免费饮水、充电等暖心服务。
我区推行组建“新心相印·暖新联盟”做法,目前已建设各类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3000多个、司机之家500多个,做到“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能喝水、累能歇脚、停能充电”,把党组织的关心关爱真正送到他们中间。
行业协会商会是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重要阵地。
11月21日,第二届玉林香料产业博览会隆重开幕,玉林市香料商会积极组织200多家会员企业参展,为新疆、海南等省区以及印尼、印度等国行业协会及企业搭建合作桥梁。
香料飘香,离不开党建引领。
2021年5月,玉林国际香料交易市场综合党委成立,通过深化拓展综合党委服务领域、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把服务触角延伸到专业市场。该市场拥有经营户971户,从业人员1万余人,年交易量80多万吨,交易总额达320亿元。
在党建引领下,行业协会商会全面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目前,全区共有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级行业协会商会3085个,近5年累计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3299项,参与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制订修订1.12万件,开展行业统计和行业调查9074次,举办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1.13万次,提供法律、技术、政策等咨询服务13.82万次,通过减免、降低收费等举措帮助企业减轻负担4.4亿元,在服务重大战略、行业发展、社会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强基固本 多元共治
40多年前,河池市宜州区屏南乡合寨村共产党员韦焕能等人,组织村民民主选举产生了中国第一个村委会,实行村民自治,开创了中国基层民主自治建设的先河。
如今的合寨村,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全面构建起“村级党组织—自然屯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组织网络,实现村民自治和乡村振兴良性互动,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新路径。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
我区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久之计和固本之策,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统筹推进为基层减负赋能,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城乡基层治理格局——
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蟠龙社区通过“老友帮帮团”“邻里议事会”等做法,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六共”条件,让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柳州市融安县推行“融议心安”基层议事协商模式,推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防城港东兴市以“国门党旗红”党建工程引领基层治理工作,调动各族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实现民生改善、民心凝聚、民族团结、边防稳固;
贵港市创新实施党建引领网格管理“红格善治工程”,在全市建立各级网格3.3万个,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
贺州市创新推行“城事联解”工作法,推进街道社区扩权赋能,职能部门高效运作,有效解决城市基层治理难题。
基层减负,是提升基层治理整体效能的关键所在。
走进梧州岑溪市岑城镇山心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整齐地挂着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等4块牌子,服务标识、“一站式”办事流程图清晰醒目。村民赵仕庄前来办理养老待遇领取人员生存认证,村干部一边在手机上操作,一边耐心讲解,短短几分钟就办好了。
有了村级事务清单,基层干部非常清楚哪些事在村里办,哪些不属于基层负责。用在开证明、做台账的时间少了,与村民、企业交谈了解需求的时间多了。
围绕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我区制定50项具体措施,出台村级组织履职事项清单。建立健全村级准入制度,明确村级组织办公场所外部仅保留“4牌2标”,清理不符合规定要求牌子26万多块,持续推进“社区万能章”治理专项行动,村级组织出具证明事项由原来的10项压减至5项,切实为基层减负、赋能、增效。
服务群众 凝聚民心
信访工作是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重要工作。我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运用好“四下基层”制度,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促进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前端化解,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不断健全。
从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到教育、医疗、养老等百姓关切,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群众可以通过政府门户网站、领导留言板、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平台反映,群众的“金点子”转化为社会治理的“金钥匙”。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作为全国较早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省份之一,我区注册并参与服务的志愿者人数从2018年91万人增长到2024年260万人,志愿服务组织(团队)达6.5万支,分布在社区服务、乡村振兴、应急救援等20个领域,服务时长累计2.4亿小时。
桂林漓江两岸,捡拾杂物、宣传生态保护知识等志愿活动经常开展;在钦州,平陆运河等重大项目现场随处可见志愿红;今年“八桂食安”百色市志愿服务支队成立,开启百色食品安全志愿服务新序章;东博会、学青会、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等重大活动中,处处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能帮就帮,敢做善成”成为社会新风尚。
近几年,社工考证持续升温,社工职业越来越受关注。作为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的重要力量,我区扎实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品牌建设。
目前,有12所院校开展从专科到硕士研究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育了500多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持证社会工作者从2012年的378人,增加到2024年的2.04万人,越来越多社工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助力基层善治。
2021年起,我区整合多个部门资金资源,建成1253个社工站,为社工人才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开展专业服务提供了平台保障,通过社区慈善服务站链接社会慈善资源超8000万元,全区累计服务各类特殊困难群体超610万人次。
风好正扬帆,奋楫再远航。
自治区党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全区社会工作必须展现新担当新作为。要坚持守正创新,整合各方力量,深入开展实践,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作出社会工作贡献。□ 钟小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