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西政协网首页 > 时政动态 > 正文

不忘初心育英才 牢记使命促发展

2017-11-10 08:11:20  来源:广西日报
【字体:

不忘初心育英才 牢记使命促发展

——庆祝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建院60周年

 

  

  在美丽的邕江之滨、相思湖畔,坐落着一所令人注目的学校——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她是广西统一战线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党外干部之家,如今迎来了60岁的生日。

 

  60年来,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坚持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大局,扎实开展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工作,为促进我区多党合作事业健康发展、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实现“两个建成”奋斗目标和谱写建党百年广西发展新篇章、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积聚起强大力量。

 

  1 牢记使命:不负重托育贤才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经民主人士提议,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社会主义学院应运而生。根据中央精神,广西省政协于1956年9月决定开办广西省政治学校。1957年5月,学校建成并举行第一期新学员开学典礼,广西第一所统一战线性质干部院校正式诞生。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60年1月,学校更名为“广西社会主义学院”。1966年后,由于受到“左”的错误思想影响,学院被迫停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大地送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和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工作的需要,1984年8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恢复重建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院的历史从此翻开新的一页。

 

  自建院以来,广西社会主义学院担负着全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干部等统一战线各方面人才教育培养的重任。60年来,学院勠力同心、砥砺奋进,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大力弘扬“爱国、团结、民主、求实”校风,聚精会神做好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工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学院以《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暂行条例》为办学根本依据,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颁发的《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以及《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建院60周年的贺信精神,紧紧围绕我区统一战线工作大局,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联合党校、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主阵地的作用,大力开展党外代表人士及统一战线各方面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

 

  建院60年来,学院共举办培训班、研讨班、读书班577期,培训学员2.6万余人,培养了一大批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亲密合作的高素质党外代表人士和懂政策、善于开展统战工作的统战干部。尤其是从2000年起,学院连续18年每年举办一期学制为3个月的“党外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该班层次高、学制长、培训效果好,许多学员在各自工作领域表现出类拔萃,具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相继走上了重要工作岗位,成为我区多党合作和爱国统一战线的骨干力量,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 增进共识:画好最大“同心圆”

 

  社会主义学院作为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主阵地,其根本任务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共识教育,增进统一战线成员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一直以来,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始终坚持把政治培训摆在突出位置,强化共识教育,及时将党的最新理论和重大决策部署进教材、进课堂,增进党外代表人士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政治认同,夯实统一战线成员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共识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构建了以政治共识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完善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主题,以基础理论、政治素养、统战政策、法律知识、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一个主题、五个方面”(由200余个教学专题组成)课程体系,探索推进以“五史合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共党史、民主党派史、中国政党制度史)为引领、以“五位一体”为主线、以“大统战”思路为特色的三大模块化教学改革,着力强化共识教育,注重提高党外代表人士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解决自身问题能力,积极引导统一战线成员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巩固爱国统一战线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形成了适合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学院根据党外代表人士和统一战线各方面人才教育培养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近年来,在党外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等主体班次上实施模块化教学,以项目制管理推进结构式研讨教学、现场体验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辩论式教学的创新发展,增强教学的系统性与活力。认真贯彻“自觉、自主、自为”的教学方针,开设走进社院、快乐“四课”、学员论坛、开心悦读、激情教学、文化传承、研究辩论等第二课堂,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能力建设》和《行动学习法》《以课程项目制管理创新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改革成果分别得到中央统战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表彰。

 

  建立了“课堂+基地”的教育培训新模式。在加强课堂政治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学院探索建立了革命传统教育、统一战线优良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海洋经济文化教育等现场教学基地群,组织学员深入基地开展体验式教学。通过实地体验、互相交流、现场研讨、总结反思等形式提升学员的政治素养和政治共识。

 

  3 献智咨政:服务统战促创新

 

  学院积极发挥统一战线智库职能作用,紧紧围绕统一战线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研究,为推动统一战线工作创新和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提供学术支撑。

 

  近十年来,学院教学科研人员先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自治区社科规划课题及全国社会主义学院系统招标课题等各类课题137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63篇,撰写出版《文化统战概论》《经济统战理论与实践》等多部统战理论著作,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统一战线思想研究》等课题研究,61项成果荣获全国、全区统战理论研究等优秀科研成果奖。同时,选派科研骨干参与各民主党派广西区委、自治区党委统战部等部门组织开展的重大调研活动,开展全区社会主义学院系统科研课题招标和面向社会开展统一战线重点课题招标活动,促进统战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深度融合。学院主办的《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统一战线服务”的办刊宗旨,不断提升办刊质量,较好发挥了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研究和宣传平台窗口作用。

 

  4 文化搭桥:助推广西大开放

 

  2009年,为适应广西开放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需要,经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加挂“广西中华文化学院”牌子,面向香港、澳门、台湾和海外华侨华人开展中华文化研修和文化交流,从此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广西中华文化学院)工作职责范围从联系党内外、体制内外延伸到联系海内外中华儿女和国际友人,共识教育也从政治共识拓展到了文化共识,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

 

  广西中华文化学院成立以来,积极推进中华文化进主体班教学,举办中华文化系列讲座,引导统一战线成员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重点开展面向港澳台地区和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交往,先后邀请泰国、韩国华侨华人及有关人士到学院开展文化交流,邀请香港有关社团青年领袖来学院开展文化体验活动,组织人员赴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开展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广西故事,通过文化纽带搭起了海内外同胞沟通交流的桥梁,为助推广西开放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5 砥砺奋进:同心同德建新功

 

  60年滋兰树蕙,60载桃李芬芳。经过一个甲子轮回,如今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十九大,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制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方略与发展蓝图,吹响了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前进号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需要发挥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社会主义学院作为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担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仍须砥砺前行。

 

  面向未来,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改革创新,按照创建“全国一流的省级社会主义学院”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提高教育培训质量,一如既往为推动爱国统一战线的不断发展、铸造一支坚定跟党走的党外人士队伍奋勇前行,为广西实现“两个建成”目标、谱写建党百年广西发展新篇章凝聚起新的更大的力量。□何桂端 李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