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开幕会大会发言摘登

发布时间: 2022-01-17 07:31:00    阅读次数: 0次    来源: 广西政协报

  巫家世委员代表民革广西区委的发言
  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推进广西种业振兴
 
  种源安全关系国家安全。我区发展现代种业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生物多样性居全国第三位,野生稻和栽培稻种质资源居全国第一位。2020年农作物和畜禽新品种分别排全国第一位和第四位。但当前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如种业创新渠道窄、推广应用少,结构不平衡、布局不均衡,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弱,企业规模小、行业龙头少,对外依赖性高、本土优势品种少,监管体系不健全、产权保护力度弱等。
 
  为发挥我区种业基础优势,在维护国家种源安全上体现“新担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引领现代种业跨越发展
 
  成立自治区种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定广西“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和广西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以建设西南地区种业研发创新高地、种业龙头总部聚集地、种子种苗交易集散地为目标,争创种业强省(区)。支持优先发展特色种业,实现联动发展。
 
  二、保护开发并重,推动现代种业传承发展
 
  开展农业种质资源全面普查,挖掘保护老品种,鼓励引进境外优质种质资源,建设一批种质资源保护场(区),开展种质资源鉴评和功能基因挖掘,支持优良新品种选育。积极争取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建立基于生物与数字技术的育种平台或联合实验室,着力提升育种技术与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
 
  三、搭建平台载体,推动现代种业创新发展
 
  支持企业与科研单位建立产业联盟等协同创新平台,实现“产、学、研、销”全方位的资源整合和融合发展,推动种业科技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孵化。加强公共研发、服务、信息等支撑平台建设,推动种质资源库、数据平台、实验室等公共资源开放共享,争创一批具有产业主导能力的繁育推一体化企业。
 
  四、促进成果转化,推动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
 
  建立科研人员劳动成果与收益紧密联系的“一院(所)两制”体制机制,鼓励采用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开展成果转化利用。建设品种核心试验基地、良种繁育基地、良种推广基地,争创国家级核心育种基地。创新种业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推广特色种苗统一供种,支持本土企业引进先进育种和种子加工技术。
 
  五、聚集专业人才,为现代种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引进种业领军人才到广西设立工作站,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广西创业就业。出台种业人才扶持政策,开展本土人才交流培养和继续教育,实施对口培养、定向培养,力争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特色种业人才。
 
  六、提升服务水平,为现代种业发展保驾护航
 
  强化市场监管,对种子种苗生产经营实施全链条、全流程监管,构建属地为主、部门协同、区域联动、社会参与的监管格局。加强产权保护,依法打击未审先推、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为市场提供数据、技术、政策、法律一站式综合服务,营造种业发展良好氛围。
 
 
  邓长球委员代表民盟广西区委的发言
  做好“产业兴旺”五篇大文章 助推广西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做到产业兴旺,就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按照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1+1+4+3+N”目标任务体系,敢于求新、勇于求变、善于求质,守牢三条底线,推动我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优化产业布局,构建优势产业集群
 
  以南宁为核心,打造全区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核心农产品加工业战略布局。各地市因地制宜打造蔗糖、果蔬、中药材、茶叶加工产业带,粮油、蚕茧、水产加工优势区等。优化休闲农业发展布局,构建一批边境民族风情、沿江、森林旅游、沿高铁(公路)特色种养、富硒、长寿养生等七大休闲农业产业带。
 
  二、优化重点产业功能分区,打造高质量精深加工示范园区
 
  打造中心城市城乡融合示范区,推进南宁现代都市农业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市创建,推进柳州乡村振兴精品示范带建设,推进桂林全域田园综合体建设。打造北部湾现代渔港示范区,做大做强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打造农业东融试验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和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
 
  三、持续深化粤桂协作,完善乡村振兴产业帮扶机制
 
  按照两省区《“十四五”时期粤桂协作框架协议》,积极对接“五大提升行动”。深化粤桂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交流,调整优化粤桂协作资金投向及使用方式,有效推进我区特色资源与大湾区企业对接、特色产品与粤港澳市场对接。
 
  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做大做强农机装备产业
 
  深入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构建以重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以农业科研机构为龙头、以创新型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各类农业园区和星创天地为转化基地、以高素质农业生产专业户为主角的广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做大做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开发生产节能环保、多功能、轻简型、智能化农机。建设一批丘陵山区特色作物生产机械化创新示范基地,推广植保无人机技术,将绿色高效成套设施装备纳入农机机械化补贴试点范围。
 
  五、以实业为基础,固守耕地红线
 
  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安全底线,优化粮食产业主要区域布局,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每年4209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年产1370万吨以上。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顶层规划,建立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机制,推广耕地种养结合模式,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建设一批高标准节水灌溉农业示范基地和低碳绿色产业发展区。
 
 
  郑毅委员代表民建广西区委的发言
  思路求变 政策求新 产业求质
  加快建设“广西沿边现代经济带”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治国先治边”“治国必治边”,在视察我区期间两次提出明确指示。为此,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持续开展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打造美丽幸福边疆”。
 
  近年来,我区稳步推进“强基固边”等六大工程,兴边富民工作取得阶段性成就,但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8个边境县虽有口岸优势,但“通道现象”仍比较普遍,落地加工产业发展依然落后,难以为边民提供稳定就业岗位,很多边民仍需外出务工。边民互市贸易免税方面,我区政策红利最高年份达到89.4亿元,但部分边民通过从事搬运、简单加工等仅获得政策红利的3%—5%,边境地区通过收取税费获得的政策红利不到18%,70%以上的政策红利被经营企业赚走。在现行的“边民采购+企业收购再加工”模式下,互市贸易商品落地加工企业没有稳定预期,建设深加工基地面临困难,边民也难以实现稳定就业。
 
  实现兴边富民、稳边固边,亟待我们转变思路、用好政策、发展产业。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发展思路上求“变”,规划建设“广西沿边现代经济带”
 
  我区边境地区山多地少,人均耕地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打造美丽幸福边疆不能仅依靠甘蔗等传统农业,必须依靠发展新型工业及旅游康养等现代服务业。既然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是边境地区的“头等大事”,发展二三产业又是根本出路,就要在土地等要素上给予充分保障。应积极向国家争取特殊土地政策,产业用地只要符合兴边富民就应优先满足,并在国家层面统筹保障,以此规划建设“广西沿边现代经济带”,引导“口岸城市+特色产业小镇+边民村”沿线联动发展,形成以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布局,让边民“富起来”“留下来”,甚至将内地劳动力“引进来”,实现稳边固边、兴边强边。
 
  二、在政策使用上求“新”,引导免税进口产品落地加工
 
  将国家给予边民的免税优惠政策转化为“企业吸纳边民就业并利用边民免税指标进口产品进行落地深加工,边民通过就业从企业获得工资性收益和部分免税政策红利”,确保边境地区落地加工企业拥有稳定的货源和预期,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建设深加工基地,为边民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
 
  三、在产业导入上“求质”,确保通关时效、打造跨境产业链
 
  随着RCEP的全面生效,我区边境地区坐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巨大优势。应大力支持和引导边境地区利用好RCEP“原产地累积规则”,推动进口商品落地加工化、出口商品本地产业化。根据边境地区常年通关的“企业目录”和“产品清单”开展精准招商、靶向招商,着力缩短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产品的通关时间,吸引内陆地区产业向边境地区转移。
 
 
  黄均宁委员代表民进广西区委的发言
  深入挖掘广西红色资源
  建设红色文化旅游强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八桂壮乡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活动和建立地方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据统计,我区共有98个革命老区县,5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均为革命老区县,25个广西特色旅游名县中有23个为革命老区县。
 
  近年来,我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推动红色旅游景区提质升级,成为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之一,“红色广西”招牌越来越亮。但相比全国先进地区,我区红色旅游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深,整体规划统筹滞后,“一盘棋”优势未充分发挥;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旅游接待和服务能力有待增强;三是红色旅游产品开发不足,精品线路较少,未能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教育培训和研学,教育功能发挥不充分。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摸清红色家底,制定整体规划,统筹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
 
  开展红色旅游资源普查,建立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编制全区革命史迹保护利用整体规划,对全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展系统性挖掘、保护和利用。推动各市县加强红色旅游合作,实现各地红色文化场所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丰富红色旅游产品和线路,提高我区红色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影响力。
 
  二、拓宽投入渠道,夯实基础建设,提升红色旅游管理服务水平
 
  充分利用国家文物保护、自治区旅游发展、公共文化发展等专项资金,加大对红色旅游项目的支持力度。搭建红色旅游投资平台,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发展机制。不断完善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环卫、游憩等基础设施,加大游客中心、道路标识、展览陈列、安全应急、智能监控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提升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的接待服务能力和运营管理水平。
 
  三、打造精品展陈,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深入挖掘我区红色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着力打造红色纪念馆、名人故居、烈士陵园、革命旧址遗址等四大系列红色旅游景区,持续研发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微旅行线路。鼓励社会主体开展红色文创产品研发经营,创建“红色舞台”,培育红色旅游演艺精品,打造红色旅游专属IP。把红色旅游纳入旅行社一日游等产品体系,重点拓展研学市场,积极建设国内一流的红色教育基地,支持红色旅游景区景点与学校、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合作,举办红色文化讲坛、红色夏令营、红色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结合我区生态优势和边疆民族风情,统筹推进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边境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融合发展,用红色基因开启建设我区文化旅游强区新征程。
 

Copyright© 2020 政协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南宁市凯旋路2号 邮编:530021 联系电话:0771-4952554 电子邮箱:gxzx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