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韶山:依托红色旅游产业 探索精准帮扶之路

发布时间:2017-07-24 16:01:42   阅读次数:次  

  依托红色旅游产业的带动,大多韶山人早已洗脚上田,脱贫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但还有一部分人因老、因病、因残返贫,针对这样的特殊群体,如何彻底拔掉“穷根”?韶山市探索出了精准帮扶新路子。

 

  蜜蜂“养老”

 

  韶山市韶阳村村民老沈见到养蜂人刘自平时,紧紧握着他的双手,激动地说不出话来。老沈名叫沈听平,妻子、儿子都是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理,为妻儿求医问药家里欠下了十几万元的外债,生活的重担常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有好几次,老沈找到刘自平,诉说心中的苦闷。

 

  刘自平劝老沈好好生活,和自己一起养蜂。说干就干,刘自平帮助老沈制作了20多个蜂箱,免费提供了蜂种,手把手教技术。第一年,老沈靠养蜂得来的毛收入超过2万元。跟着刘自平养了三年蜂,老沈不仅盖起了房子,外债也快还清了。

 

  养蜂专业户刘自平帮助老沈脱贫的故事不胫而走,韶山市扶贫办的干部找到刘自平,表示愿意出一部分资金,支持他扩大养蜂规模,带领一些因病、因老致贫的贫困户脱贫致富。“1981年,政府派我去江西九江学习养蜂技术,是政府培养了我,本就应该回报社会。”刘自平说。

 

  在刘自平的带动下,韶山市29户贫困户开始养起了蜜蜂,他们每年有2万元至4万元不等的收入。由于养蜂不需要干重体力活儿,特别适合60至70岁的孤寡老人、或是残疾人。蜜蜂“养老”的精准扶贫模式就这样形成了。

 

  土地入股

 

  韶山市杨林乡团田村是省级贫困村,今年该村在联点扶贫部门和当地政府的筹划下,做好土地流转的文章,通过“土地入股”的形式增加贫困户收入,为脱贫攻坚摸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韶山市扶贫办的干部介绍,团田村的土地入股模式,分三步完成,第一步是进行土地流转,让村上的闲置土地“活”起来;第二步是引进三基农业合作社,将流转出的土地交给合作社耕种,农民收取租金;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在帮扶部门湘潭市经信委的支持下,引进湖南文清餐饮有限公司,采购合作社生产的优质大米和蔬菜,解决了合作社的后顾之忧,理顺了生产、销售、反哺村民的扶贫链。

 

  三步走下来,贫困户有了甜头,合作社有了奔头。三基农业合作社负责人邹海姣替贫困户算了一笔账:“通过土地流转,团田村村民可以分得流转资金30多万元,加上国家的农业补偿款和自己投工投劳,贫困户不出村,就能挣到几千上万元。下一步,合作社根据文清餐饮有限公司的需要,还将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种植香菇、包菜等耐储存的经济作物,所得收益再根据土地入股的情况进行第二次分红。”

 

  今年以来,韶山市已流转土地21345.5亩,其中山林地2550.5亩,许多乡村正在尝试这种“土地入股”的模式发展农业产业,重点关照农村贫困户,促进他们增收。

 

  三道“筛子”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后,在韶山成了精准帮扶的三道“筛子”。在韶山,第三产业服务业比一二产业更为发达,旅游服务产业是韶山人脱贫致富的主要依靠,也是脱贫的第一道“筛子”,据统计,韶山市从事旅游相关的服务业人数约35000人,其中与服务行业相关的个体户就达到了1350家,人年平均收入超过了5万元。

 

  工业是第二道“筛子”,靠工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扶贫效果立竿见影。这些天,韶山市银田镇银田村支部书记徐耀军打算去趟山东,考察那里的蔬菜食品深加工企业。根据韶山市的要求,他经营的国英食品有限公司,原本设在村里的厂房要整体搬迁进园区。徐耀军的企业已就近安排了50多户困难户,从事技术性的生产工作。徐耀军担心企业进入园区后,村上一些只会从事种养业的贫困户无法脱贫,他去山东考察项目,是想发展食品深加工,打通一二三产业链条,带领当地更多的农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农业产业是精准扶贫的第三道“筛子”。没有一技之长,又不想去外地打工的贫困户,韶山市主要通过农业产业扶贫来解决。如韶前村的韶山宾馆蔬菜基地,产业投入50万元,已解决当地10户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一批像华润养鸡场、德桂良种黑山羊合作社、阿克苏过目林基地、千金坨家庭农场、砂糖桔基地等农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了农业产业扶贫的中坚力量,解决了一些贫困农民不离农村,不离农业,又能脱贫致富的问题。□吴启军 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