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同心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布时间: 2023-10-28 08:36:00 来源: 广西政协报

□ 肖安宝 马悠然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努力营造大统战、大团结、大联合的工作格局,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新时代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绘就大而美的民族团结“同心圆”,做到牢牢守住政治底线这个“圆心”,尽可能扩大民族工作的保障“半径”,以历史主动精神绘就同心圆大而美的“形状”,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一、守住“圆心”:党的领导核心是绝对政治底线
 
  “圆心”就是政治底线。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绝对政治底线,也是各族人民群众需要紧紧依靠的“圆心”。圆心是第一笔,起到定向作用,强调的是一致性问题。只有在中国共产党这个“圆心”的带领下,各民族才能在思想和意识上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从而将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想问题、做决策的根本价值遵循,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内化于心,朝着共同的目标向前奋进。
 
  中国共产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的地位不可撼动。以党的领导为“圆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生搬硬套民族工作理论,说到底是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过程,这与党的二十大将“举旗帜”视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首要任务一脉相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与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所指出的,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从而增强实现中国梦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向心力。
 
  二、扩大“半径”: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是力量之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看似是思想层面的问题,实际上同样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土壤。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总钥匙,“半径”越大,意味着各族人民共享的发展成果越多,其获得感、幸福感也就越强。只有尽可能地扩大发展半径,解决各族人民急难愁盼的根本问题,才能“聚民心”,从而从根本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而,扩大“半径”的着力点主要体现在对少数民族地区予以政策倾斜,调动各方积极性,多维度加强民生保障,用物质生活的充裕带动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在“聚民心”的基础上进一步“育新人”“兴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严峻考验下,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一方面加强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通过结对帮扶、精准帮扶等方式下沉基层,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改善民生,将保持边疆安宁稳定与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步推进。2012—2020年,中国民族地区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民族自治地方420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摘帽,与全国一道实现了全面小康。上述发展成果的取得,归根结底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将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视为最高利益,不让一个民族掉队,打造真正的“民族共同体”,使各族人民在发展过程中成为真正受益主体。也正是因为民族地区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集体归属感和认同感得到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相互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局面进一步得到巩固,从而为建立各民族互嵌互融的社会结构、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和多元一体的文化氛围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描绘“形状”:历史主动精神是画大画美同心圆的关键所在
 
  “形状”的大而美,需要每一位“执笔人”的共同参与与精心描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同心圆画大画美的过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奋斗征程中的历史主动与历史自信。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作为历史主体的各族人民群众在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历史观,清醒把握历史方位、自觉定位历史责任、主动担当历史使命,用辛勤、汗水、付出写就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与历史发展相伴相生,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另一方面只有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精神价值纽带,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提供根本保证。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个过程,体现出各族人民的历史主动与历史自觉,同时又是一个需要为之不懈奋斗的共同愿景,是实现历史使命的思想前提。
 
  “同心圆”的形状绘制是一个“展形象”的过程。中华民族是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被视为中华文明的象征符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强化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过程,有助于让世界读懂一个更加立体、全面的中国。面对全球治理的不确定性、竞争性和影响国家安全的诸多不稳定因素,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是“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最终方能同心共圆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作者分别系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广西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桂ICP备13004002号-1

网站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联系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凯旋路2号   邮编:530201

联系电话:0771-8802114、8802115   电子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