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在协商】壮乡飞歌“三月三”
农历“三月三”又称“上巳节”,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古代,人们通常在上巳节那天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魏晋南北朝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农历三月初三,因此被称为“重三”或“三月三”。
目前,在中国西南许多地区,“三月三”仍然是壮族、侗族、布依族、瑶族、黎族、畲族等少数民族的一个盛大节日,其中最典型的当数壮族。从2014年开始,广西壮族自治区将“三月三”纳入法定节假日,假期为两天。
今晚播出的《桂在协商》,我们演播室邀请到了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吴宇雄(侗族);崇左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谭燕玲(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广西文联副主席唐正柱(苗族);自治区政协委员、广西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广西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广西文联副主席、广西音协副主席林燕飞(壮族),一起来聊聊做好今年特殊时期“壮族三月三”节庆活动这个话题。
访谈嘉宾
“壮族三月三”已经是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我们广西作为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集聚地区,对过好“三月三”这个节日,各族群众都非常有期待。特别是到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广西的各族群众都会聚集在一起,以歌会友,以歌传情,用山歌来表达对美好生活,对爱情的一种向往。同时也表达对祖先的一种崇敬和感恩。他们都希望能够有个固定的法定的时间放假几天,让大家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聚在一起,我们一起共同庆祝这个节日。崇左的旅游方面应该说也做了一个策划。准备组织开展一个“穿越花山”、“穿越左江”、“趣味花山”这样一个活动,专门请网络大V,跟着大咖一起来云游崇左。
国务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根据这一规定,2014年1月8日,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政府第98号政府令颁布《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习惯节日放假办法》,从2014年起,每年“三月三”,自治区全体公民放假2天。节日期间,按照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部署,全区开展“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系列活动。
实行“壮族三月三” 民族传统节日放假制度,符合广大壮族人民的意愿和心声,可以有效传承、展示和保护壮族的传统文化,既做到了行政公开,也把党和政府照顾、尊重少数民族的政策实实在在落实到了群众的身上。“壮族三月三”假实施以来,广西打造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地域民族旅游品牌,比如说,三江的“千年侗寨 梦萦三江”侗族风情、融水凸显“秀美融水 风情苗乡”的苗族特色、金秀主打“圣堂仙境 生态瑶都”的瑶族韵味、东兴打造“上山下海又出国”的边关风光、宜州唱响“三姐故里 歌海宜州”的品牌。我个人的建议是:我们要充分地运用5G技术和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手段,来创新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旅游的形式、方式。
我觉得“壮族三月三”假期既是民族文化的盛宴,也是旅游业的盛事。自“壮族三月三”假期推出以来,广西旅游发展集团积极响应自治区的号召,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助力节庆活动。去年“壮族三月三”两天假期,集团各景区、酒店、旅行社共接待游客1.86万人次,实现营收879万元。而18年“壮族三月三”与周末连休的小长假,我们共接待游客4.6万人次,实现营收1627.4万元。可以说,“壮族三月三”假期带火了旅游市场。
给我们广西的文化、旅游、社会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促进。我这里有个统计数据,2019年全区共举办文化旅游活动550多场。仅“三月三”假日期间(4月4日—8日),全区接待游客1912.08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149多亿元。今年的“壮族三月三”,我们不再举办线下聚集性的节庆活动,全部转为在电视台、网络、新媒体平台等线上开展宣传、展示活动。所有的文艺演出、非遗技艺、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都在线上进行。在旅游方面,我们也是主要借助网络的力量,突破地域的限制,通过“云游”“云看”“云听”“云参与”等形式,向全国、全世界展示“秀甲天下 壮美广西”的魅力。
为广西的文化事业,尤其是演艺事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集中展示窗口,你可以看到各民族的原生态歌舞轮番上演,亮点频出。此外,广西的文艺工作者们也紧紧围绕“壮族三月三”,在历年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像岩画音乐舞蹈诗《花山》,还有壮族的杂技剧《百鸟衣》,以及民族交响合唱《壮族诗情》。我建议可以开展“我身边的‘三月三’”、还有 “我们与‘三月三’的那些事儿”为主题的网络短视频大赛,还可以通过优秀的照片,还有三行诗大赛,以及全民的K歌唱广西、云对歌,特别是那些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