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林:创新“易地搬迁+”模式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发布时间:2019-11-11 08:30:00   阅读次数:次   来源:广西扶贫网

  2019年是田林县脱贫摘帽的决胜之年,田林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创新“易地搬迁+”模式,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点转入后续扶持,加快搬迁群众融入新社区生活,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致富”。据悉,“十三五”期间,田林县计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9764人。截止2018年底,全县完成搬迁入住2280户9796人,搬迁入住率100%。

 

  “易地搬迁+特色产业”。在有条件的安置点采取租地形式,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发展特色产业。投入3000余万元,分别在浪平镇发展姬松茸产业,已建成姬松茸产业大棚110个,覆盖贫困户45户,吸纳搬迁劳动力100余人在基地务工;在百乐乡发展500亩柑橘特色产业,覆盖百乐新吉安置点搬迁户85户372人、龙车点安置点搬迁户24户107人;在六隆镇发展柑橘特色产业100亩、油茶园240亩,覆盖六隆安置点搬迁户73户341人;在旧州镇安置点发展260亩芒果特色产业,覆盖安置点搬迁户100户416人;在八渡瑶族乡发展500亩砂糖橘特色产业,覆盖福达安置点和八头安置点共104户530人;在定安镇发展450亩澳洲坚果产业,覆盖搬迁户147户,带动200人就业;在八桂瑶族乡发展100亩蔬菜产业,覆盖搬迁户49户。对产业资源相对薄弱的安置点,采取“飞地扶贫”模式,充分利用该县现有的资源优势,将潞城瑶族乡2600亩油茶基地配置给县城百花寨安置点638户、潞城安置点73户共711户搬迁户,将1758亩芒果基地配置给利周、浪平、平塘、者苗、八桂等安置点共493户搬迁户,实现全县搬迁户产业全覆盖。

 

  “易地搬迁+扶贫车间”。投入2000万元在乐里镇、利周瑶族乡、浪平镇、潞城瑶族乡、旧州镇、定安镇、六隆镇等创建11个扶贫车间,引进企业进驻发展电子、针织、八渡笋、姬松茸等产业加工,吸纳搬迁户劳动力就业996人,实现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易地搬迁+扶贫协作”。以东西部扶贫协作为契机,打通劳务输出通道,推进劳务输出扶贫,送岗位上门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通过举办东西部扶贫协作田林县2019年“春风行动”暨企业用工现场招聘会等大型招聘会,积极动员搬迁群众参加,共有3家本地企业、20家广东企业提供区内外就业岗位3138个,现场签定就业意向2425人,其中安置点搬迁户1157人。

 

  “易地搬迁+技能培训”。以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为目标,结合区内外企业用工需求和贫困劳动力特点,先后举办电工、家政、面点、厨师、服装等各类培训,采取“理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搬迁户参加劳动技能培训,确保每个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职业技能。截至10月底,全县共举办了18期劳动技能培训,惠及搬迁劳动力5000余人,实现4788人稳定就业。此外,对搬迁家庭未继续升学的“两后生”,动员其到广西轻工技师学院参加为期一年的中期技能培训,帮助搬迁户子女实现技能型就业,促进家庭稳定增收。

 

  “易地搬迁+自主创业”。为激发搬迁群众自力更生的内在动力,鼓励和扶持有创业愿望、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各安置点商铺和县城百花寨安置点附近创业园区内土地优先提供给搬迁户开展自主创业,给予免费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等政策扶持,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力创业者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并享受贴息政策扶持。目前创业担保贷款额度最高10万元,贷款期限3年。

 

  “易地搬迁+公益岗位”。针对无法实现转移就业的弱搬迁劳动力,统筹开发一批扶贫公益性岗位,为每个安置点分配5—10个公益性岗位,落实工资1200元—1800元/月,既解决了弱搬迁劳动力就业问题,又落实了安置点后续管理人员。

 

  “易地搬迁+新型社区”。创新完善安置点组织机构设置,建立安置点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加强安置点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安置点党组织带头人。精准选派党组织第一书记、工作队员,探索试行楼长户长工作机制。对达到一定规模的集中安置点,建立健全社区行政管理机制、物业管理机制、民情监测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实行网格化管理。重点推进每个安置点建立一个党建工作站、一个服务管理中心、一个档案室、一个产业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一个扶贫车间、每个搬迁户落实一名帮扶干部等“六个一”建设,对有条件的安置点延伸建立一个爱心超市、一个微田(菜)园、一个感恩亭(墙)、一个健身活动中心等,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致富”,提高搬迁群众满意度。□冯以光 张雄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