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政协派驻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群像图
扶贫路上绽芳华
——自治区政协派驻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群像图

雨后初霁,山村如画。
火热七月,被称戏为“省尾”的广西4个极度贫困县之一隆林各族自治县大山深处,自治区政协办公厅派驻隆林者浪乡么窝村第一书记申卫华沿着么窝的崎岖山路一路向前。他要去走访贫困户,了解他们的脱贫进展情况。
“这片土地与我有缘,能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小小的约定
去年7月的一天早上,天气晴好,是个出门干活的好日子。申卫华走进贫困户王小凉家里,却闻到满屋子酒气。申卫华叫了好几声,王小凉才一身酒气地从里屋探出头来——这是申卫华第三次看到他一大早宿醉,本想狠批他一通,但最终还是忍住了:“你门前的土坎都快塌到房檐了,不想砌个挡墙扩宽院坝吗?”
“想啊……但没钱买水泥。”王小凉耷拉着眼皮说。
“如果你改掉天天晚上喝酒、白天醉睡大半天这个坏习惯,我出钱帮你买一吨水泥。考验期15天,我会天天来监督。”在申卫华看来,要培养群众的内生自觉,就要从改掉一些习以为常的小陋习开始。当初,他走访么窝全村9个自然屯106户贫困户后,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让群众达到“八有一超”标准,而是如何在贫困户心中培植一种自我改变的内生自觉。“如果贫困群众没有内生自觉,一切努力都是拉牛上树。”
见王小凉还在犹豫,妻子忍不住骂起来:“王小凉,你还在犹豫什么?!给你的孩子做个榜样吧!她快上小学了。”
王小凉这才说:“那我……试试。”
从第二天起,申卫华天天到王小凉家点卯,看他有没有醉酒,了解他一天的劳作情况。
15天很快过去,期间王小凉虽然喝过几次酒,但没醉,还能正常干活。于是,申卫华也没太较真,按约定给了他一吨水泥。
10月底,王小凉家院坝的挡土墙已砌好。他高兴地向申卫华汇报:他已经三个月没醉酒了。
申卫华于是又和他约定——如果能坚持到年底不醉酒,再帮他租5亩地种黄金百香果,并帮他销售。
“好!保证做到。”王小凉这次答应得很爽快。
申卫华不仅跟王小凉有约定,跟其他群众也有很多这样的约定。一个个小小的约定,一个个微心愿的实现,就像一个个投入湖面的小石子,在群众心中激起的不仅是浪花,还有一圈圈扩散的涟漪,影响着一个个群众,带动着一个个寨子,让他们从心里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群众的事都是要紧事
“九转玄关入弄桑,青杉绿竹作华裳,旧貌新颜话村屯,脱贫攻坚路未央。”
2018年3月23日,自治区政协办公厅派驻隆林新州镇弄桑村第一书记韦明看到弄桑的村容村貌后,不由地发出这番感叹。
弄桑坐落在804县道两旁,种有13400亩杉木。但这个地理优势明显的村庄,却还有96户贫困户,占据整村近四分之一。经过自治区政协办公厅两年的帮扶,虽然整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变,但要在最后短短几个月整村脱贫摘帽,还有很多事要做。初到弄桑的韦明接过第一书记的接力棒时,倍感压力。
为了尽快熟悉情况,找准脱贫路子,韦明很快进入角色。与村干部、党员、困难群众打成一片,进行座谈,深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逐一走访,掌握第一手材料……为了便于走屯串户调查,刚到弄桑他就自掏腰包买了一辆踏板摩托车。正是这个小小举动,感动了村干和群众,让乡亲们感到来了一个踏实干事的好书记。
“无论大事小事,群众的事都是要紧事。”
这是韦明在个人总结中写下的一句话。为了践行这句话,他到各村屯走访时,都会把群众需要解决的事情一一写在本上,记在心里,设法解决。
得知敢豪屯因水柜纠纷引起水管年久失修影响整屯供水问题后,立即申请资金帮助解决;
得知同样屯的田地远离寨子无路通往后,立即申请使用第一书记经费修建产业路;
得知麻风医院水库在枯水期无水饮用后,立即联系水车给百姓送水;
得知有两名双目失明的贫困户老大娘无法坐车到县城认定办理残疾证后,立即联系当地医院为其做特殊认证;
得知村部球场戏台建设用公用地上有贫困户种植的桑叶来不及收割喂蚕时,立即到周边小桑蚕培育基地协调置换一片同样的桑叶地,确保群众不受一点损失……
这些看上去都是小事,但正是这一桩桩小事,拉近了韦明与群众的距离。
我把芳华献给你
脱贫攻坚攻城拔寨阶段,啃下最后的“硬骨头”、打通“最后一公里”尤为关键。
2018年3月26日,自治区政协办公厅派驻隆林克长乡大庆村第一书记杨烦烦到任后,走的第一条路就是大庆村龙科响屯上寨的羊肠小道——虽然只有600多米的上坡路,却是上寨脱贫的最后“半公里”,因为这“半公里”没通,上寨16户人家,15户是贫困户。群众的生产生活物资、修建房子的建筑材料,都得靠马驮运上山,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切身体会百姓之苦的杨烦烦,决定从打通这“半公里”开始,为大庆百姓办第一件实事。他和工作队员、开路先锋李志球在村里东奔西走,调研走访,发动群众,走烂了两双鞋。
杨烦烦通过广西协力扶助基金会申请到20万元扶持资金,李志球主动联系,找来并带领工程队开始修路——但这路修得不易,打断了两个钻头的施工队甚至一度想撒手不干。
10月,“半公里”打通。年底,上寨15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杨烦烦特意制作了一个电子相册发到微信朋友圈,取名“回家的路”。
扶贫战场显忠诚,冲锋陷阵为打赢。
初心不忘雄心在,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是自治区政协办公厅派驻隆林克长乡梅达村第一书记蒋明来在微信朋友圈发的一首诗歌。
扶贫要扶智,更要扶志。为了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蒋明来围绕扶智和扶志做足文章——
在村里组织帮扶干部、贫困户、脱贫户三方恳谈会,请帮扶干部谈脱贫手段、脱贫户谈脱贫体会、未脱贫户学习经验并谈脱贫打算,此举得到群众一致好评。
贫困户陶阿强兄弟俩生活没动力,做工没干劲,每天借酒浇愁,得过且过——就算国家有补助,也不愿建房子,甘愿住在破板房里。蒋明来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好说歹说,最终说动他们建了新房。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卡海屯村民小组长杨德林,以前日子过得平平淡淡。去年用5万元小额免息贷款买了两头骡子,给人驮运货物,加上儿子儿媳去广东打工,全家人一年有5万多元收入,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日子越过越有劲头。
受多方因素影响,梅达村厌学的学生不少,一些孩子小小年纪就跑出去打工。蒋明来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成功劝回22个学生重返课堂……
“在极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更能锤炼出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
“要以极致的努力战胜极度的贫困,以最过硬的作风啃下脱贫攻坚最硬的‘骨头’。”
今年1月15日,自治区政协主席蓝天立到隆林看望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干部、扶贫队员时,勉励大家勇于担当,不负重托,在决胜脱贫攻坚中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
殷殷叮嘱,萦绕心头。
“这是对扶贫攻坚一线干部的鼓励,更是对老区人民的承诺!” □ 记者 覃文宇 通讯员 肖亮升 黄海壮 卢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