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县探索建立县域产业扶贫新业态

发布时间:2019-03-07 16:08:55   阅读次数:次   来源:广西扶贫网

  近年来,兴业县按照“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合作经营”的思路,整合约2.7亿元产业扶贫资金,探索建立了一整套新理念新业态新机制。从贫困户、村集体和新兴产业三个层面入手,通过建立独具兴业特色的“关键机制”,同步挂钩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产业结构调整三大政策板块,让产业扶贫从全县的“担子”变成县域发展的“轮子”,贯通产业扶贫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摸索出了一条扶贫工作和经济工作并肩齐行、互为补充的发展新路,推动县域经济实现可持续的“正向循环”。

 

  一、取得的成效

 

  一是实现了可持续增收。通产业发展,实现全部贫困村5-10年不等的村级集体经济分红收益,年增收达3万元以上,贫困户可获5年的产业分红效益,年户均增收达1000—2000元。且所有产业发展资金在入股期满后,所有本金全部回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二是集小钱培育了大产业。通过将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等化零为整,集小变大,实行抱团发展,推动零散的资金撬动产业发展,全县新打造扶贫产业示范园、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及项目基地36个,210个行政村实现了扶贫产业全覆盖。其中全县统筹发展优质稻13万多亩,贫困户覆盖达90%以上;发展生态养猪项目23个,带动全县年出栏肉猪达80万头,发展养鸡项目13个,带动全县7000多户肉鸡养殖户发展规模养鸡产业,户均增收3-10万元,全县年出栏肉鸡8900万羽,带动劳动就业3万多人;食用菌健康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全县食用菌产业从福兴食用菌1家企业提升到4家,带动发展食用菌种植基地8个,食用菌大棚种植面积从2万平方米提升到25多万平方米;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项目4个,可年产米粉(大米)100万吨,发展光伏产业8 个,发展种植粉蕉项目5个,带动全县粉蕉种植1万多亩。

 

  三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广“低架网床+益生菌+异位发酵大棚”生态养殖模式,村民合作社就近或易地入股养殖企业“抱团养殖”,集中建设养殖基地(产业园),推动了传统养殖向生态养殖转型,实现“脱贫”和“脱污”双目标。全县扶贫产业带动新建生猪生态养殖基地(园)13个,带动转型生态规模养殖场897个,逐步实现传统养殖向现代化生态养殖转型升级,扶贫产业对生态养殖模式贡献率已达75%。

 

  四是让扶贫成为新兴产业崛起的动能。以目前在产业扶贫工作中较为突出的几家企业为例,广西丰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掌握了一整套成熟的粉蕉核心种植技术;广西兴业福兴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集食用菌技术研发、生产、产品加工、销售、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食用菌企业,是目前玉林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这些企业和项目共同的特点是成立时间较短、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都面临着生产规模亟待扩大、融资等发展初期的瓶颈问题。我县通过创新产业扶贫新机制,彻底解决了这些新兴产业紧缺的土地、资金和劳动力问题,让企业以较低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迅速形成一定规模,从而尽快占有市场,实现从弱到强的质变。

 

  二、主要经验做法

 

  (一)把村民合作社打造成乡村振兴的经济堡垒。为了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一个合法载体,兴业县根据自治区统一部署,迅速研究出台政策,兴业县已率先完成了全县210个行政村设立村民合作社,并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形成“公司+合作社+”的发展模式。村民合作社将贫困户的山林、耕地等资源聚合起来,将上级拨付的扶贫产业资金聚合起来,和村集体闲置的资源共同使用,转化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资本投入到产业项目中,使原本分散的扶贫资源能够在村集体经济的架构内凝聚成合力,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让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成为利益共同体,达到“产业扶贫,全村受益”的效果,让广大农村群众不再是产业扶贫的旁观者,而是扶贫产业建设的共同受益者和参与者。

 

  (二)依托龙头企业带动,降低产业发展风险。依托县内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9家(其中区级龙头企业7家),以及特色产业基地多的先天优势,采取“龙头公司+企业+村民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化运作模式,村民合作社作为扶贫产业资金与企业的连结载体,把贫困村、贫困户的产业扶持资金通过村民合作社入股企业发展产业,签订保本固定分红协议。主要依托县内春茂集团、广西富民牧业公司、广西兴业温氏公司等农业龙头公司带动,村民合作社以抱团联村共建的形式,集中各自扶贫发展资金,联合建立养殖扶贫产业园和养殖基地。产业园再与经营企业合作入股,开展肉鸡、肉猪生态养殖。由温氏等龙头公司提供种苗、技术、保价回收等服务,经营企业参与具体管理,协定每年给予村民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和贫困户)入股资金不低于固定比例(8%—12%左右)的分红收益。贫困村及贫困户参股获利。如,养殖温氏肉猪,不管市场风险怎么变化,温氏公司都保证每头猪最低利润不少于200元。

 

  (三)瞄准产业覆盖,发展优质富硒水稻。统筹推进早晚造优质水稻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实行订单农业带动贫困户种植优质水稻, 2018年按照企业带动,贫困户参与的原则,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充分发挥粮食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带动作用,引导贫困户加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来,成为合作社的一员,由英丰水稻专业合作社(百谷米业)、沙塘镇喜农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横枫种养专业合作社、聚丰种养专业合作社、万鸿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等5家企业合作社来带动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县政府对参与带领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优质稻产业的农业企业实行奖补,政府奖补企业收购的优质稻。县政府对参与带领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优质稻产业的农业企业实行奖补,具体奖补标准为:每造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优质稻面积在3000亩及以上,并签订以3.40元/公斤(及以上)保底价格收购优质稻谷的农业企业,每造奖补10万元,用于发展优质稻产业宣传、技术推广和服务费用开支;农业企业按照3.40元/公斤(及以上)保底价格收购建档立卡贫困户生产的优质稻谷,每收购1公斤奖补1.00元。奖补实行总量控制,奖补政策执行期限暂定1年。我县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1.03万亩,其中贫困户上半年种植优质稻面积3.6万亩,全年7.5万亩。

 

  (四)“抱团”发展,形成一镇一品产业格局。通过“公司+村民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以镇为单位,抱团发展生猪生态养殖、食用菌、蒲塘米粉、三黄鸡、小龙虾、粉蕉等产业。将用于贫困村集体经济、贫困户的扶贫产业资金入股村民合作社,联合建立养殖扶贫产业园,产业园再与县温氏等公司合作,发展产业,如生猪生态养殖,由温氏公司提供猪苗、技术、保价回收等服务,合作社及贫困户参股获利(贫困户按持有的股权证领取),5年后资本(资产)返回村民合作社,达到对贫困户帮3年跟踪2年,实现村集体和贫困户稳固收入来源的目标。通过“抱团”发展,有效降低了产业发展的投入成本和市场风险,推动了兴业养猪产业的转型升级。

 

  (五)盘活闲置资产,发展特色产业。如蒲塘镇充分利用原蒲塘三中搬迁后闲置的场地和利用蒲塘米粉特产的品牌优势,集中全镇贫困村产业资金2000万大力发展米粉加工产业。贫困户通过参与米粉加工厂务工和产业收益分红,可获得双重收入的同时,也推动了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构建了更富于地方文化,更利于地方产品宣传的多元产业体系。 (兴业县扶贫开发办公室 供稿)